北方的海--海边出生的“赶海人”(5)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10/27 16:39 DEEP-中国科学探险 | |||||||||||||
![]() (前几年,从蛤蜊滩赶上来的文蛤有四、五公分,现在只有两、三公分。也不知再过几年之后,蛤蜊滩的文蛤会有多大。) 六月六,看谷秀,一口饽饽一口肉。农历六月初六是庄稼人期盼丰收的节日,打渔人也要在这一天祭海。出海的渔船上都配备着导航仪器,也有先进的通讯设备,人们仍然固守着传统的习俗,怀着对大海的敬畏,杀猪宰羊,蒸大馒头,把这些祭品端端正正地摆放在大海边上。年复一年,海滩上的船不知不觉地越造越大,人们手里编织的渔网也越来越长,而网眼却越来越小。有一种名为“剐地穷”的网,长几公里,连细如薄片的“高粱叶子鱼”也钻不出那网眼。 即便是有能逃脱的小鱼小虾,它们也难以越过人类向大海里排放的污染物。当祭海的条条渔船上都挂起大红布,当鼓乐声中鞭炮齐鸣,在辽宁葫芦岛那条35公里长的“恐怖五里河”上,锌厂、化工厂、炼油厂等等企业正向渤海湾输送着每年3000万吨的污水。 年年正月十五这一天,渔村的人们都要祭祀海神娘娘,要在海头边上烧香烧纸,燃放鞭炮,然后把精心制作的一条条小船放进海浪里。当河北沧州的一家企业排放的污水让附近的渔民无鱼可打,一家企业的700万税收却换走3亿元渔业收入的时候,小船上挂满的灯笼被点亮了,还有闪光雷和魔术弹。辈分大的老人们都跪倒在海滩上朝着海平线磕头,小船亮闪闪地朝着海神娘娘居住的大海深处漂去。
[上一页]  [1]  [2]  [3]  [4]  [5]
(责编:思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