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的海--海边出生的“赶海人”(3)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10/27 16:39 DEEP-中国科学探险 | |||||||||||||
![]() (一潮下来,每个扒文蛤的人都能挣到六七十块钱。对于北方冬闲的农民们来说,这可是一笔不小的收入。) “赶海”是海边人的一种不可缺少的生存方式,由“赶海”也衍生出一段段故事。 有这样一对“赶海”的父子,在赶夜潮的时候海面上起了大雾,根本无法分辨出东南西北,不知道哪个方向是岸。大海已经涨潮了,海水也愈来愈深。父亲做出了决断,把推文蛤用的杆子插在海底,以杆子为基点,他认准一个方向而儿子认准相反的方向,两个人头也不回地朝前走。这种选择方式看起来有些残酷,但毕竟能有一个活着走出大海。 海边人的心里都记着这样几个“赶海”的传说:1967年冬季眼看着就要过年了,政治运动搞得人们根本吃不到肉。这时有人发现海滩上的泥沙里全是毛蚶,多得扒也扒不完。海边的老人管这种“赶海”的方式叫“拆墙”。那朱红的毛蚶又肥又鲜,吃不完剩下的用坛子腌制起来,那年,虽然没有多少猪肉,但有毛蚶肉,人们也照样过了一个好年。 而到了1968年,人与人的争斗达到了癫狂的地步。又是快过年的时候,人们却发现大海里一个毛蚶也没有。有人看见晚上潮水涨起来的时候,海底下泥沙里的毛蚶全部闭紧了贝壳,充足了气体,漂浮到了海面上,顺着潮流不知漂到哪里去了。有人说,老天爷长着眼睛,人要吃饱了,喝足了,就会生出闲事来。 瓦房店的北海村是辽东半岛最大的渔村。到了汛期,几百条渔船靠上海滩,各路人马一齐聚集到了这里,上百辆的马车汽车,人拉肩扛,人头攒动,穿梭往来。海滩上到处是光着膀子的闯海汉子、穿着花衣服的女人、手里提着钱袋子的老板娘、手舞长鞭的车老板、戴着太阳镜手提高跟鞋的鱼贩子……你能听得到那嘈杂的喧闹声,闻得到鱼虾的鲜腥味。 从河南来的杜四军已经在船上干了5年了,一身古铜色的皮肉,一副结实的筋骨,地地道道的闯海汉子,除去吃喝花费,他一年能挣到八九千块钱。山东来的王岳飞,他随船出海只管做饭,看他吞云吐雾的自在,一年干到底也能净剩五千块钱。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责编:思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