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的海--海边出生的“赶海人”(2)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10/27 16:39 DEEP-中国科学探险 | |||||||||||||
![]() (成千上万的“赶海”大军,排成足有几里长的队伍,沿着祖先走过的方向,来到一个名叫“蛤蜊滩”的地方。) 有谁见过耕耘海洋的?成千上万人在海滩上像拉犁的牛一样躬着身子,艰难跋涉着。在渤海边缘的蛤蜊滩上,泥沙下面的文蛤为了应付北方寒冷的冬季,尽量让自己身上多长一些肥厚的脂肪。此时——冬至刚过的文蛤是最肥美的。尽管海面上刮来的风像一把把锋利的刀子,冰冷的海水能炸透人的骨头,人们还是把自己的头部用各种各样的帽子或者是围巾包裹起来只露出两只眼睛,一步一步走上海滩,为了赶海。 躲藏在泥沙里的文蛤只要一被扒出来,就有冻死的危险。冻死的文蛤是卖不上价钱的。于是人们把出淤泥的文蛤小心地装进了拴在腰里的编织袋里。一潮下来,每个扒文蛤的人都能挣到六七十块钱。对于北方冬闲的农民们来说,这可是一笔不小的收入。 海边出生的人没有不会“赶海”的。“臭鱼烂虾,饭的冤家”。哪怕吃棵大葱也要蘸着虾蟹酱臭鱼酱。今年56岁的农民王发魁从5岁起就跟着母亲在“蛤蜊滩”赶海挖文蛤,到了15岁初中毕业以后,春秋天在庄稼地里干活,入冬以后就追着潮水赶海。种庄稼没让他发家,而靠着拾文蛤,他家境殷实,人丁兴旺。儿子大学毕业在城市里成了家。他的骨子里已经有了拾文蛤的瘾,潮潮不漏,赶海不止。 这些年,远在内地的人们也纷至沓来,吉林黑龙江、河南河北、湖南湖北,甚至四川盆地……只为了打渔摸虾求得一条活路。从吉林榆树县来的孙桂花,因为死了男人,这里的人都管她叫孙寡妇。她一个人带着3个正念书的孩子,靠着种苞米怎么能养活母子4人呢,孙寡妇跟人学会了“赶海”。她在自己的脚上缠上了毛巾和布,套上橡皮裤,艰难地把湿漉漉沉甸甸的文蛤担子挑起来。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责编:思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