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阅读:一个学生家长的教育手记(2)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03/07 17:48 北京文学 | |
作者:李长春 另一种奖励
上了初中后,女儿曾一度厌倦学习热衷追星,成绩直线下降。妻子心灰意冷,又是打又是骂,仍无济于事。我也非常苦恼万分焦急。 有一次,和一位朋友吃饭。席间,我无论如何也调动不起兴奋的神经。他便问我发生了什么事,我就把女儿的情况说了。 他想了想说,孩子本身不努力,家长给她再大的压力,也不会收到好效果。你不妨换换思维方式,给她来个“另一种奖励”。 我说怎么个奖励法? 他说,别的家长不都是奖“优”吗,你就给她来个倒行逆施,奖“劣”。明确告诉她,成绩要是再下降到多少名就奖励她多少钱。 我惊得差点儿没从椅子上跳起来,喊道,你是不是喝多了?这么奖励她还不得考到“老末”去呀! 他摇了摇头,恰恰相反,不信你试试看!紧接着,他给我讲了一个叫冬的男孩的故事。 冬,现在美国一所著名大学里攻读博士学位。他自幼就非常聪明非常勤奋,门门功课都是优。有一回考数学因马虎大意错了两道题,考了个良。把卷子拿回家后,他满以为会遭到父母的一顿训斥甚至是打骂,没想到次日清晨他父母竟奖励给他五元钱,并且告诉他再考出类似的低成绩仍继续奖励。冬接到钱的那一瞬哭了,说,爸爸妈妈你们放心吧,我知道这五元钱的含义了。 从此他彻底克服了马虎大意的毛病,一路披荆斩棘畅通无阻,直到考进了大洋彼岸的大学。临出国前,他眼含热泪从贴身口袋里把那五元钱掏了出来,对爸爸妈妈说,假如当时你们不是奖励,而是打我骂我一顿,我也许不会取得今天的成绩。这十几年来它一直激励着我鞭策着我,给了我无穷无尽的动力。 说到这里,朋友总结道,从心理学讲,这叫化外驱动力为内驱动力,而一个人的成功主要靠的是内驱动力。 谈到“驱动力”我猛然想起了在一本杂志上看到的一篇文章。 那篇文章,说的是一位先生家里有个花园。因这花园面临熙熙攘攘的大街,一群调皮的孩子没事就往里面扔石子玩儿,把满园鲜花打得七零八落的。这位先生很恼火,采取了不少措施也制止不住。有一天他突发奇想,把这些孩子都叫到了一起。说,我现在组织你们进行扔石子比赛,谁扔得最远我就奖励给谁十元钱。孩子们非常兴奋,都使出吃奶的力气扔。结果,扔得最远的那位真得到了十元钱的奖励。第二天,比赛仍继续进行,只是奖金由十元变成了八元。以后,以此类推。随着奖金的越来越少,孩子们扔石子的兴趣也就越来越淡。当奖金降到5角钱的时候,孩子们竟拒绝“比赛”了,纷纷抱怨道,就给5角钱呀,谁给你扔那玩意儿?说完,就一哄而散了。 那位先生望着孩子们的背影忍不住笑了。 想到这里,我也忍不住笑了。 如果说冬得到的奖励,激发了他的内驱动力,那么,这位先生就是用奖金递减的方法驱除了孩子们的内驱动力。这两件事看起来好像是风马牛不相及,却殊途同归异曲同工,都收到了预期的效果,都说明了内驱动力的威力。 我郑重地给我的朋友敬了一杯酒,感谢他给我找到了一条“教子”之路。 回到家后,我对女儿说,人生的路是自己走出来的,从今天开始爸爸妈妈不仅不打不骂你了,而且你每下降五名就奖励你五十元钱。 女儿不知我的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顿时傻了,愣愣地看了我半晌。 此后,我发现她卧室里的灯光每晚都亮到十点多,而且考试成绩也一次比一次好。 有一天,我跟她开玩笑,孩子,你的成绩咋不继续往下降了,再降五名不就得到50元奖金了吗? 女儿说,老爸你这招儿够绝的,我得这样的奖金不是一种耻辱吗! 我和妻子都笑了。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