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与张力奋、孔祥东,赴一场音乐与文字的盛宴

与张力奋、孔祥东,赴一场音乐与文字的盛宴
2020年10月22日 17:13 新民晚报

  10月3日下午,《牛津笔记》作者、复旦大学教授张力奋与国际著名钢琴家孔祥东合作的“读书音乐会”在上海东方艺术中心的演奏厅举行,在上海东方卫视主持人袁鸣的现场主持中,用全新的视角为观众开启了一场音乐与文字的盛宴。

  《牛津笔记》记录了张力奋在牛津访学期间的所见所闻,既是一部充满奇闻轶事的英伦游历笔记,也是一次对人性的真诚审视。他的文字平实温婉、简洁内敛,独立成篇的日记伴随着饶有趣味的节奏和韵律。他说,写书是孤独过程,能给读者带来愉悦就是最大的奖赏了;而孔祥东先生既是他书中的人物,也是懂他的读者之一。

《牛津笔记》《牛津笔记》

  两人结缘在20世纪80年代。孔祥东是当今活跃在国际乐坛中最优秀的中国钢琴家之一,曾在全球40余个国家和地区演出,被西方媒体誉为一位“真正能激动人心的天才钢琴家”。张力奋称他们为“从文化废墟中生存下来的一代人”,对于那时的他们,音乐是奢侈又珍贵的东西。作为资深音乐发烧友,张力奋为观众展示了80年代的薄膜唱片等几件音乐藏品。80年代末,两人分别赴英美留学、工作,在海外的生活让他们对音乐、艺术的热爱的到了极大满足,在《牛津笔记》里可以看到,在英国,音乐就是生活的一部分。

  张力奋用诚恳的语言记载下自己在英国的个体记忆,文字间透露出艺术流淌的痕迹。他说,这本书是给自己的一个答案,是在海外修学之后,去回答如何思考、如何用文字清晰记录和表达思想的问题。作为同时期的中国留学生,孔祥东表示留学带来最大的改变在于人格。“艺术和学业的精进,没有人格的改变都是虚无的。”这种人格发源于对人类生存状态的悲悯,进而产生同情、同感、同怜,“最后我们才能同在”。而《牛津笔记》也从另一个角度呈现了这样的同感和同在。跟随着作者对异国文化的尊重和好奇,读者们将逐渐看到,文化之间存在差异,但人类的人性是相通的,“这才是伟大的东西”。

活动现场活动现场

  活动现场,孔祥东忆起音乐之路上的贵人贺绿汀老先生,贺老让他明白,音乐是传承、是分享。1997年,他回国在上海创办了“孔祥东音乐艺术中心”,他说,音乐最终是爱,学音乐就是学爱。“我希望让人们在我的音乐中感受到温暖,在我的脸上感受到笑容”。

  伴随着孔祥东即兴创作的音乐演奏,张力奋和上海东方卫视主持人袁鸣吟诵起《牛津笔记》的精彩片段。牛津的草坪、传统的午茶、古希腊文化课堂、阁楼里的老电影和CD唱片……十指翻动,音乐和文字缠绵起舞、缓缓流淌,演奏厅里似乎也充盈着英国午后的暖意和清新的茶叶香。乐声和读书声契合交织,艺术家们用最大的温情治愈了观众的心灵。

  《牛津笔记》中有一段描写钢琴家孔祥东的文字:“他有个绝活是即兴作曲,给朋友‘画’性格肖像:他让你在钢琴黑白键上随意按两个键,而后根据这两个键现场创作。他给我写过两次,都在他家中。”在此次活动中,孔祥东也为现场一位女观众即兴创作了一首“音乐肖像”。他说,这是他拉近人与音乐关系的方式。

  音乐读书会在爱尔兰民歌《夏日里最后一朵玫瑰》的即兴创作演奏中落下帷幕,这场文字与音符的艺术盛宴让现场观众良久回味。张力奋与孔祥东都是改革开放后崛起的一代人,奔赴海外留学后,他们又带着对文化和艺术的热爱回归故土,以传承为使命,向生命报以柔情。 

  原标题:跟着张力奋和孔祥东,赴一场音乐与文字的盛宴

  作者:陈瀚乔

责任编辑:娄诗雨

新浪新闻客户端
新浪新闻客户端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更多精彩内容随你看。(官方微博:新浪新闻

图片故事

新浪新闻意见反馈留言板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520066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