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非遗中国:抬阁(芯子、铁枝、飘色)(肘阁抬阁)

非遗中国:抬阁(芯子、铁枝、飘色)(肘阁抬阁)
2019年04月16日 10:59 新浪文化

  本文由新浪文化综合网络资源整理编辑。

  抬阁又称“抬角”、“抬歌”、“高抬”、“挠阁”、“脑阁”、“高装”等,是传统节庆活动中的一种民俗巡游表演形式。抬阁起源于中原地区的迎神赛会活动,后逐渐传到东南沿海及西北地区,在清代盛行一时,流传过程中与各地具体情况相结合,形成不同的特色。 

抬阁抬阁


   抬阁活动中由数名儿童扮作古装戏曲人物,根据剧情组成精彩的造型,固定在四方形阁子的铁柱和支架上,由人抬着行走。抬阁传统造型多取自《梁山伯与祝英台》、《天仙配》、《白蛇传》、《西游记》、《昭君出塞》、《蓝桥会》、《黄鹤楼》、《打渔杀家》等剧目,造型高度在3至5米左右,阁子3层至5层不等,一般每层1人,也有的底层4人,中层5至6人,顶层1人。抬阁巡游时,一般用到4架阁子,多时可达6架甚至8架,每个阁子由4人或8人扛着前行。 
  抬阁熔绘画、戏曲、彩扎、纸塑等艺术于一炉,造型优美,画面壮观,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长期在民间盛行不衰。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抬阁活动渐趋式微,农村中出现了抬阁制作技艺后继无人的状况,相关的抢救保护工作迫在眉睫。 

抬阁抬阁


  抬阁是一种综合性的民间文艺活动形式,因由人抬着表演,故称“抬阁”。它集造型、彩扎、杂技、戏曲于一体,充满诗情画意。肘阁是抬阁的一种特殊形式,流行于安徽省的寿县和临泉县,因表演者利用肘部力量和技巧进行抬阁表演而得名。 
  明清时期,肘阁与抬阁自山西、河南传入安徽寿县、临泉等地,至清末民初达于鼎盛。肘阁与抬阁的芯子上均有不同数量的小演员进行表演,其制作巧妙隐蔽,化装和服饰具有很强的故事性,表演中有锣鼓和笙、箫、笛、管伴奏。但肘阁和抬阁支撑小演员的底座不同,肘阁是一人顶,“小抬阁”是二人扛,“大抬阁”则是多人抬,体现出高、难、险、美的特点。 

抬阁抬阁


  肘阁多表演“水泊娘娘震四洲”、“群仙赴羊石”、“卧冰求鲤”、“弃官寻母”、“扼虎救父”等传统民间故事的内容。肘阁抬阁技巧与难度并重,保留节目有《刘全进瓜》、《孙悟空盗桃》、《天女散花》等。在流行地的年节、传统祭祀和大型群体性喜庆活动中,肘阁抬阁是最受人们欢迎的表演形式。   

  国家非常重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8年,抬阁(芯子、铁枝、飘色)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责任编辑:胡顺磊

彩扎戏曲造型
新浪新闻公众号
新浪新闻公众号

更多猛料!欢迎扫描左方二维码关注新浪新闻官方微信(xinlang-xinwen)

图片故事

新浪新闻意见反馈留言板 400-690-0000 欢迎批评指正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2675637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1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