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非遗中国:汉调二簧

非遗中国:汉调二簧
2019年01月30日 11:16 新浪文化

  本文由新浪文化综合网络资源整理编辑。

  汉调二簧原名“山二簧”、“土二簧”或“陕二簧”,是陕西省第二大的传统戏曲剧种,由汉水流域的山歌、民歌、小调发展而成,音调为汉中一带发音,与湖北汉调戏相似。长于文戏,巴山气息浓郁,音调幽雅,唱腔婉转,道白柔和,语言风趣,表演细腻,纯朴大方,唱腔及念白巴山音韵很重,以川味见长。板式有上、下调之分,上调多用于表现悲怆、凄凉、愤慨情绪;下调多表现舒畅、明快豪放情绪。

汉调二簧汉调二簧

  汉调二簧最初的发祥地为紫阳蒿坪河一带,最早的班社活动可以追溯到乾隆二年(1737),兴起于长江中下游。西皮是由传入鄂西北襄阳一带的山陕梆子演变而来。

  西皮、二簧合流并用,是经过长期融合的过程。早在嘉庆末年,在汉口就有十余个唱汉调的戏班,他们既唱西皮,又唱二簧;既有正调,又有反调,已经是一个声腔完备的剧种。故汉调与皮簧在湖北的合流时间,应为嘉庆年间。嘉庆、道光年间,湖北各城镇经济繁荣,商旅云集,会馆庙宇林立,戏楼遍布,汉调戏班、科班亦随之兴起,为汉调的兴盛和发展提供了条件。

汉调二簧汉调二簧

  调二簧在发展中曾形成安康、汉中、商雒、关中等流派,名角层出不穷。其脚色共分末、净、生、旦、丑、外、小、贴、老、杂十个行当,表演讲究细腻精到,唱腔真假嗓并用,悠扬婉转。生、老旦一般用真声演唱,旦用假声演唱,净则使用虎音。其唱腔以西皮、二簧为主,西皮用于表现愉快、爽朗的情绪和场面,二簧用于表现悲哀、肃穆的情绪和场面,演唱中根据剧情需要交替使用,形成甜音、苦音之分。伴奏乐队的文场使用胡琴、二胡、月琴、三弦、阮、唢呐、笛子、喇叭等乐器,武场则使用牙板、梆子、暴鼓、尖鼓、锣、铙钹等。汉调二簧的脸谱样式众多,比京剧和秦腔更为考究,目前收集到的有四百五十多个。

  唱腔音乐中有西皮类九种板式,如[导板]、[慢一字]、[一字]、[二流]、[三流]、[浪里钻]、[撩子]、[滚白]、[洒头];二簧类板式有[导板]、[回龙]、[慢一字],[一字]、[扣扣板]、[平板]、[浪里钻]、[撩子]八种。各种板式的起板、转板、落板都有一定规律;唱腔也兼用一些昆曲,吹腔和民间小调。

汉调二簧汉调二簧

  文场丝弦乐器曲牌有[小桃红]、[放风筝]、[哭皇天]、[银纽丝]、[小开门]、[万年欢]等50首左右;唢呐曲牌常用的有20余首,如[金榜头]、[四合四]、[朝天子]、[大开门]、[三枪]、[六么令]、[东鲁罗]、[哭皮]等,武场锣鼓段有开场锣鼓[金银花]、[乱石窑]、[九棰子]等;动作锣鼓段有[四击头]、[豹子头]等;板头锣鼓有[导板头]等。

  汉调二簧传统深厚,程式规范,形式完美,特色鲜明,技艺精湛,行当多样,流派纷呈,这些都是在表现古代生活和古代人物的过程中逐渐成熟而形成的,是极其宝贵的财富。但是在它成为一个个比较完整的剧种之后,仍然需要根据观众的变化,以及观众的欣赏习惯,不断对自身进行改造,只有这样,才能保持住旺盛的生命力。

  2006年5月20日,汉调二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责任编辑:胡顺磊

新浪新闻公众号
新浪新闻公众号

更多猛料!欢迎扫描左方二维码关注新浪新闻官方微信(xinlang-xinwen)

图片故事

新浪新闻意见反馈留言板 400-690-0000 欢迎批评指正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2675637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1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