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新浪文化综合网络资源整理编辑。
普兰果尔孜流传于阿里地区普兰县,是一种表现藏族古代兵士征战的歌舞,有1300年历史,卫藏地区多称“百”或者“百谐”。表演一般以唱为主,伴着鼓手的鼓点,演员还有简单的肢体动作,或原地旋转,或变换队形。表演场地为西德拉德寺“羌热”,即寺庙跳羌姆舞的场地,也叫“德央”,即宽敞的吉祥之地,有固定的表演队伍、程式化的表演内容、专用的服饰道具和伴奏乐器。西藏艺术研究所原研究员云聪·索朗次仁(王希华)在其文章中对这一歌舞称谓做了详细解释,“果”在藏语里是对戴着钢盔帽,穿着铠甲服,手持刀枪的藏族古代士兵服饰的总称,“孜”藏语指舞蹈。

果尔孜在每年藏历二月下弦月八日和九日(称小“次杰”和大“次杰”)表演,这是普兰县西德寺的两个重要宗教节日。小“次杰”时彩排一次,表演6个段落,果尔孜为最后一段。彩排时观众最多只有三四十人,其中大部分都是演员的家人。大“次杰”是正式演出,观众达三百余人。届时演出20个段落,节目内容围绕着西德寺的建寺历史而展开。其中果尔孜属第11段。果尔孜的歌舞表演分4个层次:1。 开场时节奏缓慢,以鼓伴奏为主;2。 慢板歌舞,歌词内容主要赞美日、月、星、鹰、士兵的形象等;3。 节奏较快的歌舞,歌词内容主要是解说舞者身着的盔甲和手持的盾、宝剑等的来源和用处,展示和赞美兵器;4。 结尾,快节奏的歌舞,舞蹈动作灵活,主要表现赞美士兵。

舞蹈以2/4拍的重拍起步,节奏鲜明,欢快热烈,劳动气息浓郁。普兰农牧区非常喜爱跳“果谐”,男女老少都会唱会舞。普兰果谐的基本步伐有“三步一抬”、“前踢三步跺”,步伐要求大方有力。其手势“前关开手”和“前后甩手”,活泼灵巧。普兰果谐具有浓厚地域的特色,这与他们生活的地理环境和风俗习惯是分不开的。普兰县是半农半牧地区,人民习惯于农牧两种生活,因此舞跳也有半农半牧风味的独特色彩,这种独特色彩的舞蹈在西藏少见。

平措旺布统治时期,周边部落时时征战,古格·次仁杰布的书《传奇阿里》中记载:“民间有传说,若有人骑马从孔雀河北面前往科加寺,到了西德喀尔(城堡)对面时,必须要下马,否则他的长枪一声轰鸣,该人定没命,故此没有人不胆战心惊。”为纪念战争胜利,体现雄厚的征战实力,同时祭祀护法神的庇护和歌颂英勇善战的部落首领和战士们,故此有了这一独具特色的西德喀尔拉德寺的仪式歌舞“果孜” ,并在西德拉德寺一年一度的大型庆典仪式“次杰”活动上隆重上演。
早期的“果孜”是以歌舞支差的形式,在西德拉德寺“次杰”仪式活动上表演,以此完成这一年的歌舞差役。表演者必须为西德部落十户头人家族的人,各家派一名男子参加此歌舞的演出。具体人数按当地十户头人家族能出多少个而定,一般为九到十三人不等,年龄上没有具体的限制。

西德拉德寺 “果孜”歌舞伴奏乐器有两种,一是挡江,是个双面牛皮鼓。一名舞者,沿着其余舞者队形内侧,围着表演场地中间的寺庙大院正中立起的塔尔庆边舞边击打。二是挡阿,又称达玛鼓,是个单面双鼓,达玛鼓以乐队的形式出现,多则六人,少则三人。达玛鼓乐队成一排,集中坐在表演场地边上,便于演奏。 “果孜”歌舞表演集歌、舞、乐为一体,开头伴有简短诵词。首先有段“扎西”即吉祥颂,其次进入歌和舞的表演。作为一种古兵舞(歌舞),“果孜”最典型的服饰特征是舞者身穿盔甲,头戴盔帽,手持道具为征战用的长刀和盾牌。

普兰果尔孜的歌舞内容除了祭祀地方护法神等宗教仪式外,由拉德寺跳羌姆舞为主,穿插表演当地特色歌舞,以此赞颂庇护世世代代的地方护法神,讲述建寺历史,歌颂大自然,歌颂幸福生活,祈愿来年风调雨顺等等。作为该仪式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受当地老老少少欢迎,体现西德人富有内涵的传统文化生活和当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高度发展。
阿里普兰西德拉德寺“果孜”歌舞,是当地独具地方特色的传统歌舞文化,具有一定的庄严性和古朴性,折射出当地历史社会环境、宗教信仰和民风民俗,是当地古老文明传承和发扬的重要载体。“果孜”歌舞以歌曲、舞蹈、器乐相结合,歌时无舞蹈,无伴奏;舞时无歌唱,有伴奏,歌曲旋律悠扬古朴,速度缓慢,整体格调庄严肃穆,古韵悠悠,极具艺术审美性和观赏性,是西藏传统文化的一颗璀璨明珠。
2011年5月23日,普兰果尔孜被国务院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更多猛料!欢迎扫描左方二维码关注新浪新闻官方微信(xinlang-xinwen)
推荐新闻
- 【 新闻 】 国际刑警组织主席选举结果世界震惊
- 【 军事 】 出鞘:菲律宾总统杜特尔特为何力挺中...
- 【 财经 】 财富时代相继被收购 谁在收割顶级媒体
- 【 体育 】 三人20+哈登43分准三双 火箭迎五连胜
- 【 娱乐 】 《新说唱》选手声援蒋劲夫:女方没怀...
- 【 科技 】 千播大战后遗症:全民直播落幕 洗牌继...
- 【 教育 】 作业漏写惹恼老师 初中生写诗悔过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2675637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1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