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非遗中国:羌族羊皮鼓舞

非遗中国:羌族羊皮鼓舞
2018年11月13日 11:10 新浪文化

  本文由新浪文化综合网络资源整理编辑。

  羊皮鼓舞又称“跳经”,在羌语中称为“莫恩纳莎”、“莫尔达沙” 或“布滋拉”,是“释比”在法事活动中跳的一种祭祀舞蹈,具有鲜明的羌族文化特色。这种舞蹈原是祭神、驱鬼、求福、还愿以及送死者灵魂归天时由巫师表演的法事舞蹈,祭祀严格按照规定进行,祭祀过程庄重严肃,后来演变为民间舞蹈,形式更为自由,舞蹈语言也更为丰富。它生动地反映了古羌民族的生活状况、宗教信仰和内心世界,羌族“释比”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也是羌民族生活习俗中必不可少的文化表现形式。

羌族羊皮鼓舞羌族羊皮鼓舞

  在羌族传说中,天神阿巴木纳带着很多在各种祭祀场所用的经书赶路,由于路途劳累,在休息时睡着了,醒来后所有的经书都被一只山羊吃进肚里,正急的时候,树上的金丝猴对他说:“羊吃掉了你的经书,你快杀掉山羊,用山羊皮制成鼓,做法事的时候,敲起羊皮鼓,经文就会脱口而出。”此法果然灵验,为感激金丝猴,此后阿巴木纳在做法事的时候都佩戴金丝猴皮帽。

  “羊皮鼓舞”舞姿灵巧,敏捷、粗犷,多为逆时针方向围圈而跳。领舞者头戴金丝猴皮帽,左肩扛神棍,右手执羌族羊皮鼓舞铜铃。其他表演者手执羊皮鼓,人数一般为6——8人。由于鼓大而沉,舞动起来费劲,鼓的摆动是靠表演者身体转动,伴以膝的上下颤动才得以起舞,形成独特的风格。这种舞蹈一般无乐曲,无歌唱伴舞,凭着鼓点节奏,响盘敲击出的不同音响节奏组合而成。

羌族羊皮鼓舞羌族羊皮鼓舞

  羊皮鼓舞一般在每年二月的还愿、四月的祭山会、十月初一的羌历年和请神、送神、祛病去灾等宗教活动中跳,分独舞、双人舞、集体舞三种,跳时由1到2名或多名巫师表演,他们戴金丝猴皮帽,手持神杖和盘铃,念动经文、一手持单面羊皮鼓把手,一手挥动鼓槌,在敲击中起舞,开始时鼓声沉闷,盘铃轻响,在单一、迟缓的舞步中很快就能形成虔诚、神秘的气氛。在“神灵附体”后,节奏开始加快,动作力度开始加强,蹲跳、转打,情绪一片振奋。值得注意的是,表演中击鼓的舞姿看似简单,却技巧性很强,像著名的羊皮鼓舞《布拉兹》,既要有粗犷、稳健的特点,又要像猴一样轻盈敏捷,如“拧腰转身击鼓”、“持鼓绕头”、“屈腿左右旋转”、“旋摆髋部”及一些蹲跳击鼓动作,难度很高而且精彩,表演者和观看者都能进入如醉如痴的境界。

羌族羊皮鼓羌族羊皮鼓

  跳羊皮鼓舞的道具虽然有盘铃、神杖等多种,但最主要的还是单面羊皮鼓,那是一种用羊皮绷制而成的单面鼓,直径约八十公分,未绷羊皮的一面在鼓圈内有一横木做的扶手,击打是用手紧握,跳跃翻转都得心应手,击打鼓面的是一根木制的鼓槌,长尺余,形状奇特。羊皮鼓不但用来击打,还是世界上最独特和含义最丰富的一种鼓,单面羊皮鼓就具有民族独特的传承历史文化意义,用敲击它们跳起来的羊皮鼓舞也就成了充满记忆的舞蹈。

羌族羊皮鼓舞羌族羊皮鼓舞

  跳羌族羊皮鼓舞的人(至少是领舞的人),在装束上有一种特殊的习俗,就是要头戴金丝羌族羊皮鼓舞舞者的重要装束——金丝猴帽子。帽子用猴皮做成,如山峰状,像串在一起的令牌,戴在头上神秘而幽远。对表演羊皮鼓舞的人来说,猴皮帽子是十分神圣的东西,平时也要放在神坛上和猴头骨一起供奉,而之所以这样,是因为金丝猴是羌族释比的恩人。于是,金丝猴帽子就成了羊皮鼓舞极具文化和神秘色彩的重要装束,在舞蹈中,仅一顶帽子就会把一种厚重的气息散发了出来。羌族羊皮鼓舞已开始从祭祀性之舞发展成了一种群体性舞蹈,“羌山神鼓”震撼人们的心灵,它和陕北的安塞锣鼓一样,正把它们的声音和舞姿传向世界。随着“释比文化研究”与“藏羌锅庄”的普及,“羊皮鼓舞”也更加广泛流行。

  羊皮鼓舞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是羌族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羌族人民精神文化的体现,也是研究羌族历史的重要资料,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2008年6月7日,羌族羊皮鼓舞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责任编辑:胡顺磊

新浪新闻公众号
新浪新闻公众号

更多猛料!欢迎扫描左方二维码关注新浪新闻官方微信(xinlang-xinwen)

图片故事

新浪新闻意见反馈留言板 400-690-0000 欢迎批评指正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2675637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1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