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2018校园戏曲节“河南戏曲艺术周暨稀有剧种展演”开幕

2018校园戏曲节“河南戏曲艺术周暨稀有剧种展演”开幕
2018年10月17日 18:17 新浪文化

  钟灵水木地,毓秀清华园。2018年10月16日下午4时,清华大学戏曲进校园——2018校园戏曲节“河南戏曲艺术周暨稀有剧种展演”媒体见面会在清华大学隆重举行,拉开了河南稀有剧种在清华大学展演的序幕。豫剧名家李树建、越调名家申小梅以及稀有剧种传承人等戏曲大腕将悉数亮相媒体见面会,该活动由清华大学艺术教育中心主任、研究员赵洪主持。

清华大学合影留念清华大学合影留念

  清华大学戏曲进校园——2018校园戏曲节“河南戏曲艺术周暨稀有剧种展演”活动由清华大学教育中心、河南省文化厅、河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艺术报社主办,河南省戏剧家协会、河南李树建戏曲艺术中心承办,河南广播电视台巜梨园春》栏目、河南广播电视台文艺部、恒品文化。戏缘APP、河南恭禧文化、郑州赢冠传媒协办,河南省越调艺术保护传承中心、洛阳豫剧院演艺有限公司、太康县道情艺术保护传承中心、商丘市梁园区四平调艺术研究中心、内乡县宛梆艺术传承保护中心演出。

现场图片现场图片

  清华大学戏曲进校园——2018校园戏曲节“河南戏曲艺术周暨稀有剧种展演”由《艺术名家讲堂》和稀有剧种展演两大部分组成。《艺术名家讲堂》由中国剧协副主席、河南豫剧院院长、豫剧名家李树建主讲,并于2018年10月16日19时在清华大学蒙民伟楼多功能厅举办;稀有剧种展演涵盖四平调、宛梆、道情、越调、豫剧五大剧种,并于2018年11月21日至23日在清华大学蒙民伟音乐厅分别展演四平调《小包公》、宛梆《铜台关》以及道情《张廷秀私访》,11月26日至27日又分别在新清华学堂展演越调《老子》和豫剧《北魏孝文帝》。

现场图片现场图片

  此次媒体见面会活动精彩纷呈,既有四平调、宛梆、道情等河南稀有剧种现场助兴表演,又有互动问答环节,戏曲名家李树建、申小梅等还将与清华师生进行零距离互动,并赠送有精美的戏曲文创产品。著名稀有剧种演员刘柳、拜小荣、李艳玲和刘粉霞分别登台演唱宛梆《打金枝》、四平调《小包公》、道情《王金豆借粮》中的经典唱段。值得一提的是,届时豫剧名家李树建与清华学子张鹏飞互动,共同演唱豫剧《大登殿》选段“我一见老母亲跪金殿”。

现场图片现场图片

  2018年10月16日19时,《艺术名家讲堂》准时在清华大学蒙民伟楼多功能厅举行,由中国剧协副主席、河南豫剧院院长、豫剧名家李树建主讲,演讲题目为《星耀梨园——坚定文化自信  坚守文化立场》,讲座由清华大学艺术教育中心主任、研究员赵洪主持。

  本次讲座以影像资料+名家讲课+戏曲欣赏+互动体验+学生问答的形式,让青年学子们能够参与戏曲、体验戏曲,亲身感受戏曲的魅力,并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了解中国豫剧的发展脉络以及河南稀有剧种的发展状况。为增加趣味性和互动性,讲座开讲前,主办方专门在入场通道设置戏曲体验工作坊,有专职化妆师为学生们现场化戏曲妆、穿戏曲服装、戏曲演员现场教唱等。

现场图片现场图片

  此外,讲座现场还设有戏曲文创产品展示区,戏曲光盘、画册、帽子、手提袋、马克杯、文化衫等精美戏曲文创产品将集中亮相展示,向清华师生呈现多姿多彩的戏曲文化。戏曲名家齐飞、申小梅、张松晓、付梅、拜小荣、张天印、胡红波等亲临讲座现场,与清华师生进行互动。值得关注的是,讲座中间还穿插有表演,分别是武新建表演宛梆梆胡独奏《伏牛春早》;付梅、拜小荣演唱四平调《小包公》;刘粉霞演唱道情《王金豆借粮》;孙翔宇(清华大学物理系博士)演唱豫剧《穆桂英挂帅》,张松晓演唱豫剧《北魏孝文帝》;越调名家申小梅演唱《老子》。

现场图片现场图片

 

  附件

  豫剧名家李树建简介

  李树建,现任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文联全国委员会委员、河南省戏剧家协会主席、中共河南省委委员、河南豫剧院院长,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共“十八大”代表,曾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德艺双馨艺术家、中宣部“四个一批”人才等荣誉称号。曾五次参加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两次荣获中国戏剧“梅花奖”,四次荣获国家“文华”表演奖,两次荣获中国电影“华表”奖和上海“白玉兰”奖,中国电影“金鸡”提名奖。

  由李树建主演的“中华美德三部曲”《程婴救孤》《清风亭》《苏武牧羊》囊括了中国戏剧一系列最高奖,演遍世界近28个国家和地区,29个省、市、自治区,先后登上美国戏剧中心百老汇舞台,全球电影中心好莱坞杜比大剧院等世界顶级舞台,成为当代中国对外文化交流的名片。他创立的李(树建)派艺术得到了业界的广泛认可和高度评价,被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戏曲学院、上海戏剧学院、中国文联文艺研修院、郑州大学、河南大学、河南师范大学等高等院校聘为客座教授,是当代中国豫剧的领军人物。

  稀有剧种简介

  宛梆,即南阳梆子,是生长并流行在河南南阳的地方戏。她形成于明末,完臻于清代,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很早人们称它为“南阳调、老梆子、南阳梆子”。因南阳简称为宛,解放后,改名为“宛梆”。

  宛梆曲调丰富,唱腔激昂,其声腔高亢豪放,男声用大本嗓,给人以粗犷、豪迈、奔放、明朗的感觉。花腔是宛梆声腔艺术中,比较突出和独特的重要组成部分,几乎各类板式的结构中都有花腔,生、旦、净、丑各种行当皆可用之。特别是女声唱腔的高八度呕音花腔,娓婉清亮,配之主弦(梆胡)发出的“唧唧”声,犹如鸟鸣,是其声腔主要特色,堪称一绝。

  道情,太康道情源于道教乐歌,历史悠久,唱艺新颖、唱腔欢快流畅。大约清同治十一年间,豫东一带的道情艺人吸收借鉴了曲艺、豫剧、越调等有机成份,形成了道情剧种。经历代艺人的不断加工、完善和改进,太康道情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太康道情以唱功为主,其声腔或低迥婉转、妩媚柔情,或俏丽活泼、欢快激越,以声腔塑造人物,多以“三小”戏为主,擅长叙事抒情,表现家长里短之间民间俚俗,充满乡土气息。在豫东南、皖西北一带流传着“少锄二亩地,也要听听道情戏”、“宁可面发酸,也要看看太康道情班”的民谣。

  2006年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项目。

  四平调,系由豫、鲁、苏、皖四省交界之黄淮地带(以砀山为中心)的“花鼓”演变而成。1930年由邹玉振、王汉臣组建花鼓大兴班,1931年燕玉成、许若海率班到商丘古城演出,被身为戏曲爱好者的卫主田某(人称“大苏瓜”)改称“四平调”。几经周折,于2004年,被批准为省级保护项目(2007年正式揭牌)。2006年,又被纳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

  本剧演出剧团商丘市梁园区四平调艺术研究中心于1963年《河南日报》以“铁脚剧团”之美誉,并冠以“天下第一团”之称。

责任编辑:胡顺磊

新浪新闻公众号
新浪新闻公众号

更多猛料!欢迎扫描左方二维码关注新浪新闻官方微信(xinlang-xinwen)

图片故事

新浪新闻意见反馈留言板 400-690-0000 欢迎批评指正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2675637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1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