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非遗中国:重阳节

非遗中国:重阳节
2018年10月17日 12:06 新浪文化

  本文由新浪文化综合网络资源整理编辑。

  重阳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为每年农历九月初九日。《易经》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又为“极数”,指天之高为“九重”。九月初九,日与月皆逢九,是双九,故曰“重九”,同时又是两个阳数合在一起,故谓之“重阳”。 在民俗观念中,因为与“久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所以赋予有生命长久、健康长寿的寓意。九九为阳极数,九九归真,一元肇始,万象更新,古人认为两阳相重为吉祥之日,在古代重阳节有饮宴求寿之俗。古代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祈福的习俗,庆祝重阳节一般包括登高、赏菊等活动,在流传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内涵,1989年农历九月九日被定为“敬老节”,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

九九重阳节

  重阳与除夕、清明、中元并称中国传统四大祭祖节日。据史料考证, 重阳节的源头,可追溯到先秦之前。《吕氏春秋》之中《季秋纪》载:“(九月)命家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仓,祗敬必饬。”、“是日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可见远古时期,已有在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动,重阳节作为一种祭祀活动而存在的原始形式。之后成型于春秋战国,普及于西汉,“重阳节”名称记载见于三国时代,鼎盛于唐代以后,至魏晋时,节日气氛渐浓,了赏菊、饮酒的习俗,倍受文人墨客吟咏,到了唐代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

  有关重阳节的传说,见于梁朝吴均的《续齐谐记》:汝南桓景随费长房游学累年,长房谓曰:“九月九日,汝家中当有灾。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绛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除。”景如言,齐家登山。夕还,见鸡犬牛羊一时暴死。长房闻之曰:“此可代也。”今世人九日登高饮酒,妇人带茱萸囊,盖始于此。

重阳节登高望远重阳节登高望远

  重阳节的原型之一是古代的祭祀大火的仪式,起源于原是信仰。作为古代季节星宿标志的“大火”星,在季秋九月隐退,《夏小正》称“九月内火”,“大火”星的退隐,不仅使一向以大火星为季节生产与季节生活标识的古人失去了时间的坐标,同时使将大火奉若神明的古人产生莫名的恐惧,火神的休眠意味着漫漫长冬的到来,因此,在“内火”时节,一如其出现时要有迎火仪式那样,人们要举行相应的送行祭仪。古代的祭仪情形虽渺茫难晓,但还是可以从后世的重阳节仪中寻找到一些古俗遗痕。如江南部分地区有重阳祭灶的习俗,是家居的火神,由此可见古代九月祭祀“大火”的蛛丝马迹。古人长将重阳与上巳或寒食、九月九与三月三作为对应的春秋大节。汉刘歆《西京杂记》称:“三月上巳,九月重阳,使女游戏,就此祓禊登高。”上巳、寒食与重阳的对应,是以“大火”出没为依据。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季节有了新的认识,九月祭火星的仪式逐步衰落,但人们对九月因阳气的衰减而引起的自然物候变化仍然有着特殊的感情,因此登高避忌的古俗依旧传承。如果说上巳(清明节)是人们度过漫长冬季后出室畅游的节日,那么重阳大约是在秋寒新至、人们即将隐居时的具有仪式意义的秋游,所以民间有清明节“踏青”,重阳节“辞青”的风俗。

重阳节重阳节饮酒赏菊

  早在战国时期,民间就有重阳节时登高、饮菊花酒的风俗。到后来,重阳节这一天的活动更加丰富多彩,一般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登高习俗源于古人对山岳的崇拜,因为自古一直保留着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金秋九月,天高气爽,这个季节登高远望可达到心旷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

  其他一些国家在重阳节有自己的民俗活动,韩国古代将重阳称为重九,从新罗时代就有在这一天登楼吟诗的习俗。到了高丽朝,九月初九的宴会甚至成为带有国家性质的习俗,主要活动有吃花煎、花菜,玩花煎游戏,放风筝;日本的重阳节于平安时代由中国传入,平安朝的王公贵族每逢农历九月初九便在宫中举办赏菊宴。日本人还会在重阳节前一天晚上将棉布放在菊花上,待重阳节被露水打湿后来擦拭身体,以此祈求长寿。习俗活动主要有吃茄子、吃栗子饭、祭菊;美国旧金山是一个华人聚居的城市。每逢重阳佳节,花铺里就会有各种各样的菊花卖,有些糕点铺还会卖重阳糕。许多华人社团举行敬老宴,一些老人服务中心也有许多义工去看望和帮助老人。

重阳节重阳节敬老爱老

  传统节日素来与传统文化相辅相成,历朝历代的诗词中有不少贺重阳、咏菊花的佳作。比如王维脍炙人口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杜甫家喻户晓的《登高》、毛泽东大气磅礴的《采桑子·重阳》等。民间也有一些可爱的歌谣,传唱重阳,“菊花黄,黄种强;菊花香,黄种康;九月九,饮菊酒,人共菊花醉重阳”、“九月九,是重阳;放纸鹞,线爱长”等。

  2006年5月20日,重阳节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责任编辑:胡顺磊

新浪新闻公众号
新浪新闻公众号

更多猛料!欢迎扫描左方二维码关注新浪新闻官方微信(xinlang-xinwen)

图片故事

新浪新闻意见反馈留言板 400-690-0000 欢迎批评指正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2675637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1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