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非遗中国:翻山铰子

非遗中国:翻山铰子
2018年10月11日 13:08 新浪文化

  本文由新浪文化综合网络资源整理编辑

  翻山铰子发源于川东北平昌县西兴、龙岗一带,流传于大巴山区达州市、巴中市、南充市所辖部分县的一种传统民间舞蹈。据传,它是由清咸丰年间达县石桥镇的民间艺人冯白仁首创的,历经五代传承,至今已有150多年历史了。据《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四川卷》记载,四川传统民间舞有39种85个节目,翻山铰子就是其中之一。

翻山铰子

  由于技巧性强,一般以单人表演为主,以后发展了双人、三人和四人等多种表演形式。近年来回各地艺人竞相创新,把在平地上的打铰动作搬到方桌和长凳上去表演,并吸收融合了一些其他艺术技巧,形成了“高台铰子”这一新样式。为了有所区别,便把原在院坝、堂屋、路途等平地上表演的饺子统称为“平地铰子”。在每场表演中,各种形式交替进行,使演出更加丰富多彩。

  翻山铰子的表演,艺人称作“刷饺子“,在唢呐和锣鼓的伴奏声中,铰子手(表演者)合着节拍,挥动双铰,不时放长或收短铰上所系的绳子,忽而甩过头顶,忽而绕过腰腿翻旋飞转,在各个不同部位击打,展现出种种优美的舞姿和造型。动作舒展灵活、刚健粗扩,气氛欢快,十分红火热闹。深受山区人民喜爱。

翻山铰子舞蹈翻山铰子舞蹈

  根据放长和收短铰组做打效动作而区分为“长绳铰”和‘短绳铰”两个类别。其打法大都由打、擦、翻、转四种方式构成,约共有四十多个动作。大多数动作都冠以形象化的名称,如:白间亮翅、风吹杨柳、团鱼晒壳、青蛙晒肚、朴地蓬花、跑马射箭等。

  舞蹈的动律特征可归纳为往复的动体、对称的动态以及均衡的节奏三种。

  往复的动体是翻山铰子的主体动作,舞者挥动两面铰子,翻来复去地击打而舞。动作与动作之间不停顿、不间断,形成一种循环往复式的动律。而这种特有的动律,又总是沿着“8”字形线运动,起到舞蹈动作或动作组合之间的连接、重复、变换和过渡的作用。这种在复式的动律,使舞蹈具有圆润、流畅的美感。

  对称的动态是打铰动作,多在左右、前后、上下等对称位置间变换。这使舞者的体态具有明显的对称性特征。如:上身的前俯后仰;腰部的左右侧弯、扭转;肩部的前后摇摆以及眼睛和头部的来回转动。这种对称性的动态,增大了动作与动作间的对比度。尤其在长绳铰表演时,对比更为强烈,气势更显得豪爽奔放。

  均衡的节奏则是指翻山铰子表演时,无论动作怎样变化,也无论延续多久,其进行的节奏,总为中速,均匀而平稳。常常是一场表演长达二、三十分钟,而铰子的敲击,始终是合着2/4的节拍,一拍一次,从容不迫。但在均衡的节奏下,动作却时大时小,时起时伏,动静相济,显示出张弛和跌宕,不但没有单调平直的感觉,反而觉得别有情趣。

翻山铰子所用乐器

  两钗相击,乐声更加悦耳嘹亮。随着表演次数的增多,表演技巧更加娴熟,击打钗子的花样也更加繁多,连接钗子的红布带子不断加长,甚至达3米多。因钗形状与达县农村逢年过节所吃水饺酷似,俗称钗子为“铰子”(饺子)。由于艺人表演击铰时,要挥动铰绳,或甩过头顶或绕过腰腿翻来覆去地敲击,故名“翻山”(翻身),一种名叫“翻山铰子”的民间舞蹈由此产生了。还有一说;达县石桥一带多山,过去山里人在迎亲送亲时,总要邀请铰子艺人领头开路,艺人须翻山越岭沿途击铰而舞,所以叫“翻山铰子”。“翻山铰子”在川东流传较广,承传时间较久,深受人民群众喜爱,是研究巴山风俗民情和民间艺术的重要载体,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翻山铰子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只在迷信职业行当中传承。如:苏兴太,厥清太,聂信忠等人都曾从事过迷信职业。他们在祭神、驱邪等活动中,常常以铰子作为法器,边打铰子边作法事。在婚嫁和丧葬礼仪中,他们又是一套吹打班子,当地称为“八仙鼓乐师”。在过去的年代里,由于艺人社会地位及职业的低下,加上本身“只传本家不传外族”等俗规的限制,翻山铰子的传承十分缓慢。在祭祖娱神的同时,尚具有庆喜和娱人的一面,但因受局限而得不到应有的发展。表演的人数只有一至二人;套路和动作少而简单。形式也只有短绳铰一种。

  建国后,翻山铰子以其欢快热烈、刚健粗犷的气质受到广大山区人民的喜爱,它的娱乐功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逐步发展成为“跳喜不跳丧”的特定形式。在解放初期的土改中,农民们庆祝翻身时,翻山铰子抒发了他们无比强烈的翻身感,曾被誉为“翻身铰子”。经过一段时间传播和发展,成了当地最受人喜爱的民间舞蹈,婚嫁时请铰子队来助兴,已成为当地一种乡俗。因而有“离了和尚不念经,离了铰子不送亲”的说法。

翻山铰子翻山铰子

  1955年,翻山饺子在四川省民族民间音乐舞蹈调演中,作为川北地区特有的舞种,以其优异的技艺而获奖,大大促进了该舞的发展。

  此后各地纷纷建立起半专业性质的表演队,铰子手的人数也成倍增加。由于各地及队与队之间的竞技和交流,使铰子的表演技艺不断提高。随着长绳铰动作和高台铰子逐步形成和发展,各地铰子队逐渐出现了各自的不同风格,

  翻山铰子的伴奏曲牌较多,已收集到的约有三十多首。所有曲牌均为了节拍。其中经常使用的只有一小部分,如:‘花引子’、‘南瓜花’、‘丝瓜花’、‘浪淘沙’、‘长阴调’等,其余则用于烘托气氛。一些曲牌大同小异,或仅有个别音符有所改变。伴奏乐队一般由唢?纫恢炼?支,小鼓、小擦、小锣各一个组成,曲牌可任意变换或反复。打击乐无独立的曲牌,无明显的快慢变化。

  据“翻山铰子”三世弟子、今年已76岁高龄的谢元禄老人介绍,“翻山铰子”是民间打击乐舞蹈,以唢呐为主奏乐器,以小铜锣(俗称铰子)为道具,演员紧循甩钗的动律,上身前俯后仰,两肩自然摆动,屈膝弹步,随着两钗相碰的节奏变化而舞蹈,表演中有“水漩莲花”、“苏秦背剑”、“白鹤闪翅”、“黄龙缠腰”、“鲤鱼跳龙门”等多种舞蹈套路和特技。

翻山铰子翻山铰子

  翻山铰子”有个行规——“传子不传女,更不准传外姓”,因而发展缓慢。解放后,劳动人民翻身得解放,因此“翻山铰子”又被称为“翻身铰子”,“秘不外传”的“铁规”随之被打破。1953年,营山县举行民间文艺调演,“翻山铰子”首次被搬上舞台与全县人民见面。1956年参加四川省民间音乐舞蹈汇演并获奖,由此声名大噪。然而不久后“翻山铰子”因被列为四旧之一,这一珍贵的民间文化遗产几乎失传。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翻山铰子”得以重获新生。第四代传人罗方京等吸收杂技艺术的一些技巧,表演从地上走向高台,出现了诸多惊险及逗趣的动作形象,深受群众喜爱。

  随着“翻山铰子”的声名鹊起,营山县的“翻山铰子”民间演出队伍如今已发展到10多支,成为该县群众文体健身活动、企业文化建设和学校艺体教育的重要内容和载体。同时,该县把“铰子文化”与旅游工作结合起来,在旅游风景区进行特色表演,吸引了大批游客慕名而来,由此成为营山创建省级文化先进县和全国民间艺术特色之乡的一张“王牌”。

  2008年6月7日,翻山铰子被国务院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责任编辑:谭文娟 SN199

新浪新闻公众号
新浪新闻公众号

更多猛料!欢迎扫描左方二维码关注新浪新闻官方微信(xinlang-xinwen)

图片故事

新浪新闻意见反馈留言板 400-690-0000 欢迎批评指正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2675637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1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