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公众考古”要挖点啥宝贝

“公众考古”要挖点啥宝贝
2020年12月07日 14:17 新浪文化

  “挖啥呢?”

  “又挖出宝贝了?”

  “走,捡铜钱去。”

  ……

  近年来,考古与普通人的距离近了不少,随之而来的是公众考古的热度水涨船高。不过,公众考古到底干啥?是专业人士带着公众一起下工地,共同在遗址里“挖宝”吗?

  仍然被误解的文物考古

  “又挖出宝贝了?”今年10月中旬,位于河南省郑州市紫荆山路一小学北侧,占地约4亩的文物勘探现场引来市民猜测:工地总是大门紧闭,气氛神神秘秘的,是不是有啥重大发现?说不定在工地遛达就可以捡到铜钱呢。

  郑州市闹市区发现大型墓群的话题引起人们的关注和讨论,许多人转发有关视频、图片。文物部门紧急回应:不要看到考古就以为是墓群,这是一处考古工地,普通的遗址,没有墓葬,更没有群。

  考古确实越来越热,但公众对考古仍有着刻板印象。从前两年江西南昌海昏侯墓到四川江口张献忠沉银遗址,人们更多关注的还是出土的黄金货币、玉器珍宝和传奇故事,较少有人能够透过表面的五色绚烂关注到遗产、文物的文化价值。“考古就是挖宝”“考古就是国营盗墓”等误解仍在社会上流传。

  公众考古也许能够架起一座桥梁。“公众考古”一词是舶来品,于20世纪90年代被引入中国。“但在中国其实由来已久。”河南安阳市文物局局长李晓阳说,20世纪30年代左右殷墟发掘时,为了消除居民对考古队的误解,就组织当地民众参观过出土文物。过去的许多重大考古发现都是专家说了算,但现在有些发掘专家学者已不再是考古信息的唯一解读者,公众的参与度越来越大,甚至质疑程度也越来越高,最典型的就是曹操墓的发掘。

公众参观郑州的考古移动实验室 王羿 摄公众参观郑州的考古移动实验室 王羿 摄

  公众考古在中国大致经历了受众型、关注型、参与型三个发展阶段:受众型阶段以专家自发性为主,单向普及传播,公众参观、接受为辅,如定陵、马王堆汉墓、秦陵兵马俑考古;关注型阶段以专家话语权为主,开始讨论公众考古的必要性,公众和媒体关注并举,如老山汉墓、南海一号考古;参与型阶段,专家不再是考古资源唯一和当然的权威解释者,公众和社会媒体获得一定的发言权,其对文化遗产的看法、观点有了影响力,如曹操高陵考古。

  公众参与成为考古新常态

  “走!到州桥汴河遗址考古去!”

  10月29日,报名参加开封州桥及汴河遗址公众考古研学基地的市民一大早就来到考古现场。

开封州桥及汴河遗址公众考古研学基地公众开放日 张莹莹 摄开封州桥及汴河遗址公众考古研学基地公众开放日 张莹莹 摄

  走进1号、2号探方,人们立刻被袒露在探方底部的古代生活气息所震撼:汴河岸边百姓做饭用的炉灶、用砖石砌成的水井、被废弃的大大小小的“灰坑”,透露出古代开封人的生活“密码”;被鞋底“打磨”得溜光的桥面、倒塌房屋的砖瓦废墟、打着大铁钉的木车轮、铁锅、水缸、大瓮以及被水灾吞噬的尸骨,都让身在考古现场的市民眼界大开,在惊叹考古魅力的同时,也对自己居住城市的前世今生有了新的了解。

  10月10日,洛阳考古博物馆正式开馆,这座博物馆与其他博物馆不同,在于它是国内首家考古博物馆,主要目的就是让考古走向大众。博物馆位于隋唐洛阳城遗址南城墙西段,展陈面积约3000平方米,由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负责建设、管理并陈列。在该馆下沉式遗址展示区,可以看到多个朝代遗留的城墙遗迹。馆内设置了考古体验区“考古秘境”,“史前水母”“霓裳羽衣”“牡丹灯会”等主题区域已经面向公众开放。

  11月12日,河南安阳启动招募考古志愿者,开启公众考古模式,自11月30日起接受报名,至2021年12月31日结束。凡是热爱考古事业、本科及以上学历、身体健康、年满18周岁的均可报名,人数不限。安阳是甲骨文的故乡、汉字的发源地,龙山、殷商、两汉、北朝、隋唐、宋金等时期的历史遗迹遍布全市。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殷墟遗址因发掘次数最多、持续时间最长、发掘面积最大、出土文物最丰富,被誉为“中国考古学的摇篮”。在此地开展公众考古颇有某种标志性的意味,引发业界和公众的关注。

公众走进郑州东赵遗址考古发掘工地 王羿 摄公众走进郑州东赵遗址考古发掘工地 王羿 摄
公众在郑州东赵遗址体验如何使用考古工具 王羿 摄公众在郑州东赵遗址体验如何使用考古工具 王羿 摄

  “让公众参与到考古中是解决考古学高高在上、难以走近公众的有益尝试和探索。”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站副站长、研究员何毓灵说,“公众希望揭开考古学的神秘面纱,保护文物、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需要公众的理解与参与。打通专业知识与求知欲之间的壁垒、搭建考古学家与公众之间的沟通桥梁是我们这次招募考古志愿者的目的。”

  李晓阳认为,安阳公众考古模式既是弥补考古力量不足、推动考古成果全民共享的一种尝试,更是通过这一过程让更多公众了解文物、热爱文物,带动公众共同保护珍贵文物、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守护民族根脉的重要路径。

  此外,陕西也在西安筹建考古博物馆,预计于2021年向公众开放。根据其官网介绍,该博物馆内部按照科研和展示相结合的原则,分设“一馆五中心”,包括考古博物馆、科技考古中心、资料信息中心、公众考古中心等。陕西考古博物馆将与陕西省历史类、遗址类专题博物馆构成良好的互补效应,让“小众的变为大众的”。

  在近年“考古热”形成的过程中,年轻的“80后”“90后”发挥着重要的推手作用。记者在盘点时发现,与考古相关的微信公众号中做得较为成功、粉丝较多的,均与背后的年轻“小编”有关。他们用活泼的文风和网络语言将考古、遗址、文物讲述得趣味横生。比如,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博士生奚牧凉创办的微信公众号“挖啥呢”在业内知名度颇高。“挖啥呢”来源于他大三考古实习时的经历:考古队在山东章丘一个村子里辟出一块田地做发掘,每天村民经过时常好奇地张望打听:你们挖啥呢?

  奚牧凉说:“考古是什么、在干什么、有什么意义?这些是我的公号要对公众回答的问题。”

  “不是把公众都变成考古工作者”

  枯燥乏味的考古报告很难吸引群众的目光,而没有公众的支持很多考古工作就难以扎根乡野,公众对考古的误读就可能加剧。公众参与在一定程度上为田野考古赢得了空间。

  “公众考古就是把已经形成的考古成果转化成大众语言,讲大众听得懂的话,把我们的历史文化给公众讲清楚、说明白,让公众分享考古学发展的成果是公众考古最本质的东西。”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郑州大学历史学院院长刘庆柱说。

  “公众考古不是把公众都变成考古工作者,不是单纯组织文物爱好者走进考古现场去挖掘、去画图。文物挖坏了怎么办?”刘庆柱特别强调,开展公众考古的主体及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但不能沦为作秀。之前的收藏热、鉴宝热,更多地向人们传递的是一些文物值多少钱,让文物收藏变了味。考古其实主要看出土的文物以及保存下来的遗址价值多少,而不是值多少钱。比如北京人头盖骨、出土的文字等就不能用金钱来衡量。“公众考古其实就是普及考古知识。基本目的是让大家了解我们的文明,号召大家共同保护我们的文化遗产。”刘庆柱说。

  再来看看知乎上的一个问答:“公众考古真的有必要吗?”问题中“真的”二字显示出提问者对公众考古的疑问,但大部分回答是持肯定态度。

  “非常有必要。如果我们给考古赋定一个社会意义的话,那无疑就是让人了解人是历史的主体。”

  “当然有必要。如果不是人民群众慢慢了解到什么是考古,这些年的田野发掘工作能这么顺利地开展?”

  “有必要。你能看清多远的过去,就能看清多远的未来。”

  一个否定的声音说:“没必要,搞公众考古需要更多的考古学或相关专业的人员,无形中加大了财政投入……”

  ……

公众走进大河村遗址博物馆体验考古发掘 王羿 摄公众走进大河村遗址博物馆体验考古发掘 王羿 摄

  采访中,多位受访者对公众考古的发展表示期待,认为其对文化遗产和文物的保护将产生积极作用。有学者认为,考古在公众中会越来越热,这一现象或将推动中国考古转型。那些擅长传播学、社会学、文化研究的全能型考古人才可能会成为“网红”;那些精通外文、放眼世界的综合型人才关注中国与世界文明的关系,思考中国考古与世界考古理论与方法的异同,甚至可能推动中国考古学科范式的重构。

  记者手记

  9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23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高度重视考古工作,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要积极培养壮大考古队伍,让更多年轻人热爱、投身考古事业,让考古事业后继有人、人才辈出。他指出:“要通过深入学习历史,加强考古成果和历史研究成果的传播,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认识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认识中华文明取得的灿烂成就,认识中华文明对人类文明的重大贡献,不断增强民族凝聚力、民族自豪感。”

  如今中国考古面临转型,对考古人来说,当下需要更多的复合型人才。中国考古已不只是“面朝黄土背朝天”这一种景象了,考古需要与社会交流、与媒体沟通,考古的成果需要与大众分享。当前,公众对考古的关注度很高,公众参与考古的形式也越发多样,越来越多的考古学界专业人士创新与公众互动的路径,正让大众共享更多考古成果。

  不过,正如专家所说,一方面,公众考古不是把公众都变成专业考古工作者、让公众去搞田野发掘;另一方面,公众考古也不能停留在举办几场讲座、让观众参观模拟现场的“围观”层面。要科学推进公众考古,还需要更深入的思考设计、更多样化的尝试探索。公众考古真正要挖掘的是啥宝贝?要挖掘的是蕴藏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深厚历史文脉,要挖掘的是支撑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坚定文化自信。

  来源:文旅中国

责任编辑:娄诗雨

新浪热榜

微博/微信扫码去APP查看

图片故事

新浪新闻意见反馈留言板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520066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