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正式获奖名单公布|第三届国际青少年科学发现影像大赛综合报道

正式获奖名单公布|第三届国际青少年科学发现影像大赛综合报道
2018年11月16日 14:41 新浪文化

  大巴车行驶在公路上,车窗外飘着小雨,车厢内静悄悄的,气氛有点紧张。第三届国际青少年科学发现影像大赛迎来了最关键的决赛日。一群中国科学少年将要在世界闻名的哈佛大学与顶级科学家对话。这是记者第三次随团采访了,有幸再次见证了中国科学少年征服大科学家们的传奇故事。

  9月30日至10月6日,第三届“国际青少年科学发现影像大赛”在世界著名的创新之都美国波士顿举行。来自美国、加拿大、葡萄牙与中国内地、香港、澳门的选手和老师参加了本届大赛。

  经过紧张激烈的决赛,按照初评、展播和答辩各环节的得分,评审委员会最终评选出:

  最高奖“亨达”最佳科学微电影奖1项,奖金10000元人民币/项;

  “亨达”最佳单项奖6项,奖金5000元人民币/项;

  “亨达”专项奖12项,奖金2000元人民币/项;

  科学微电影优秀作品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各25项;

  “蓝鲸博士”最佳科学教师奖1项,奖金5000元人民币/人。

  (文末附获奖名单)

  中国科学少年在哈佛大学与大科学家对话

  ——国际青少年科学发现影像大赛现场报道

  紧张激烈的决赛 对话大科学家

  “决赛在世界名校哈佛大学举行,让我倍感荣幸与骄傲。”来自澳门培正中学的王丹怡同学兴奋地说。

大赛答辩现场哈佛大学教授俱乐部大赛答辩现场哈佛大学教授俱乐部

  中国最年轻的科学家们,在有着380多年历史的哈佛大学的教授俱乐部里,充分展示分享了他们的科研成果——科学发现微电影作品,并接受来自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大科学家们的问辩。

 答辩由大赛组委会副主席、香港青少年科学院终身荣誉院长、INTEL 国际科学与工程学大赛评委姜冬梅博士主持。 答辩由大赛组委会副主席、香港青少年科学院终身荣誉院长、INTEL 国际科学与工程学大赛评委姜冬梅博士主持。
评委由美国青少年科学技术与工程协会主席、本次大赛组委会主席、哈佛大学科学家张波博士、哈佛大学分子与细胞生物学系刘鼎博士和麻省理工学院科学家Karthik Srinivasan博士、徐浩然博士担任。评委由美国青少年科学技术与工程协会主席、本次大赛组委会主席、哈佛大学科学家张波博士、哈佛大学分子与细胞生物学系刘鼎博士和麻省理工学院科学家Karthik Srinivasan博士、徐浩然博士担任。

  Karthik博士当天特意穿了印度传统正装,既为表示对参赛同学作品的尊重,又恰逢圣雄甘地150岁生日,十分有意义。

  香港圣若瑟英文书院的杨沐华同学,已经是第三次参加国际大赛了。他的科学微电影作品《大自然的裁缝》《星系巢穴》分别获得了第一第二届的大奖,今年他又带着《异形入侵香港》这部作品进入决赛。

  杨沐华用流利的英语回答着评委的提问。在谈到这几年来的体会时,他感慨道:“每一部科学发现影像作品的制作,都是一次独一无二的宝贵经历,是一次纯粹的拼搏。为了自己的梦想坚持奋斗,既专注又专心,每日每夜都在思考,甚至连做梦都在想如何做实验、拍摄、写脚本。。。。。。”

  广东顺德胡宝星职业技术学校这次入选决赛的有11个项目。

  《借腹生子》中的大自然,就像是一个魔术师,太神奇了!青虫和蜂两种风牛马不相及的小动物,居然有了交集。同学们经过长期蹲守观察,不仅在野外观察,还带回家中观察,想尽了各种办法。功夫不负有心人,最后他们观察到了虫子妈妈生出小虫子的奇怪现象,发现了两种从未发现的寄生蜂,并提出了以虫制虫的生态防治虫害方案。该项目获得“亨达”最佳科学探究奖。

  大胆的想法,富有新意的设计,经过了千辛万苦的实施过程,《狮王争霸之人机共舞》项目把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AI技术完美结合,把人工智能引入到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对如何更好地保护传统文化进行了非常有意的尝试。同学们独具匠心的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令评委们感动。短片在讲述小科学家的故事上,把他们励精图治、敢于创新的精神表现的淋漓尽致,不失为一部科学励志大片!该项目获得了“亨达”最佳发明创新奖。

  一所小小的职业技术学校,连续三年多项作品在决赛中获得大奖,培养出了众多少年科学明星,原因何在?

  “我们在香港胡宝星博士的支持下,把《科学微电影》作为重点开发的校本课程进行推广,这三年科学微电影指导教师就培养出了近百名,学生培养了近千名。《科学微电影》课程的设置与开发,不仅提高了广大师生的科学素养,为学校赢得了多项荣誉,更是增强了师生们的自信心与拼搏精神,为职校生提供了更高更广阔的发展平台。”副校长熊东升自豪地说。

  在决赛现场,有一个很特别的组合团队,被大家称之为“联合国”战队——来自于美国的Anthony Zhang、波士顿圣保罗学校的叶若语和北京顺义国际学校的孟无眠、上海市洋泾中学的王晶格同学。他们的科学发现项目《石墙长者》,关注的是香港的文化历史地标性植物——石墙树。短片思路清晰,逻辑有序,资料搜集和后期制作较为翔实,开场部分以及多个段落剪辑节奏控制得较好,使得全片在严谨中又富有变化。特别是短片中所表达的市民对石墙树的热爱和情感寄托,令人动容。这支“联合国”战队以高分获得了“亨达”最佳剪辑奖。

  来自清华大学附属中学初中二年级的王泓乾,用英文介绍了他们小组微电影作品《寻蜻记》的探究制作过程,表达了他在这个活动中的收获,展现了中国科学少年的情怀。

  王泓乾说:“这次科学发现经历让我学到了很多,不仅有了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和一颗坚持不懈的心。我认识到地球不仅属于人类,也属于蜻蜓、鸟类、树木,它们都是人类的朋友。人类只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并不是全部。当人们打算做一件事的时候,必须认真考虑对‘朋友们’的影响。因为如果有一天人类的‘朋友们’都消失了,人类也将消失。由此可见,维持生态平衡、保护自然环境是多少地重要啊。”

  最后,他跟队友何佳茗、肖赫共同创作的科学微电影《寻蜻记》得到了评委们的高度认可,作品不仅探究了人类与蜻蜓的关系,还进一步阐述了人与地球上小动物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小见大,引人深思,激发听众反思人类自身的行为,既讲述了科学探究的经历,也讲述了科学探究引发的人文与社会反思,体现了科学研究与人文精神的完美结合。最后,《寻蜻记》夺得本届大赛的最高奖——“亨达”最佳科学微电影奖。

  “10月5日,在我们参观完后的第三天,哈佛大学新校长Lawrence Bacow在就职演说中发出号召:青年人要发现美、寻找真理,有责任让这个世界的明天更美好!参加国际青少年科学发现影像大赛的同学们不就是实现这个号召的写照吗?”姜冬梅博士说。

  在这古色古香的哈佛大学教授俱乐部的会议室里,与大科学家们一起共进午餐,分享交流仍在继续,既是美食的享受,更是精神的享受。

  “大会播放每个参赛者的科学微电影,我从中吸取了不少的知识。知道了原来有虫可以吃塑胶;鱼可以在陆地上弹跳的原因;蜻蜓在香港因为大型巴西龟等外来物种入侵开始慢慢减少;舞师可以使用先进的AI技术,让人和机器一起进行表演;三白驴数量减少开始面临濒危……我从不同的影片中明白,人类与自然界有着互相平行的关系,如果我们保护好这美丽的地球,我们将可以看到更多大自然的优美。”澳门培正中学的邱紫晴同学特别有感触地说。

  与世界顶尖科学家对话交流,与优秀的科学少年同伴分享,科学少年们获益匪浅。大科学家们细致且极具价值的指导与引领,强化了科学少年们的梦想火花;少年同伴们优秀的思想和可具借鉴的成功榜样的力量,更加激励自己坚定地走上实现梦想的道路。

  与世界顶级科学家 交流分享成功人生

  “有些昆虫,它们有很复杂的社会行为,这些社会行为与脑神经有关吗?”“为什么有些人具有多重人格?”“冥想对大脑是否有好处?”“我们都是中学生,正面临着选择,您对我们的成长有什么建议?”……一连串的问题和精彩的回答,麻省理工学院脑科学研究院的会议室里笑声不断。

  美国科学院院士、麻省理工学院脑科学研究院院长罗伯特·戴西蒙的近两个小时的分享交流,让参赛选手零距离感受到了世界顶级科学家的科学精神与人格魅力。

  戴西蒙博士分享了自己成长的经历:“我小的时候喜欢天文,从少年到大学毕业,我的理想从天文学家到心理学家,后来却成为了脑科学家。人的成长中,选择方向很重要。你们要选择自己最最感兴趣、最最有动力的事情,让自己享受其中,每天早上起床就有十足的动力。我很庆幸自己选择了脑科学研究、选择了教授这个职业,既能做科研,又能教授学生,我是一个很幸福的人。”

  河南省郑州市第19中学的张亦菲,当天晚上在她的成功日记里写道:“第一次见到大咖,心里还是有一些小激动的。在我的印象里大科学家是那种十分严肃,经常板着个脸的人,但通过今天的接触,我彻底改变了对科学家的认识。与国际顶尖科学家近距离的接触,罗伯特·戴西蒙博士的两句话:‘创新力来源于丰富的经历,建议多学习艺术之类的东西。’‘选择最有兴趣和动力的事情,即使在早上起床的时候也感到动力十足。做事情时享受其中。’这两句话令我印象最为深刻。”

 哈佛大学科学家Michael Bonkowski博士做《衰老——人类永恒的主题》主题演讲。 哈佛大学科学家Michael Bonkowski博士做《衰老——人类永恒的主题》主题演讲。
 哈佛大学科学家Mike Michael Bukwich博士做《大脑的奖赏系统》主题演讲。 哈佛大学科学家Mike Michael Bukwich博士做《大脑的奖赏系统》主题演讲。
麻省理工学院科学家徐浩然博士做《追寻科学前沿——脑神经》的主题演讲。麻省理工学院科学家徐浩然博士做《追寻科学前沿——脑神经》的主题演讲。
大赛组委会主席张波博士做《如何提高创新力》的主题演讲。大赛组委会主席张波博士做《如何提高创新力》的主题演讲。

  参访著名学府和顶尖实验室 种下梦想的种子

  张波博士以他在哈佛大学学习与工作的亲身经历,和对哈佛精神的体会,加上风趣幽默的生动讲解,让科学少年们对哈佛大学有了一个较为深入地了解。

  在徐浩然博士的引领下,科学少年们尽情地倘佯在每个角落都充满了创新之力的MIT校园!

  在Karthik Srinivasan博士、徐浩然博士引导下,科学少年们参观了脑科学研究院的实验室,并分享了他们正在从事的研究工作。Karthik Srinivasan博士一再鼓励大家,作为中小学生,你们能有现在的科学研究项目参加比赛,起点很高。欢迎你们以后能来到MIT进行科学研究,更欢迎你们成为我们所的一分子。

  徐浩然博士介绍了罗伯特·戴西蒙在中国参与创立的脑科学研究室的情况,也希望日后同学们到这里进行科学研究。

  “与戴西蒙的交流、听徐博士的演讲……令我大开眼界,同时有了深入地思考,促使我树立了一个远大的目标和人生的志向。”王鸿乾说。

  胡宝星职业技术学校的尤晓莹,是位特别爱学习的女生,她经常给记者发微信请教问题。“这次大赛,使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一件事情也许你一开始会认为是不可能的,但只要坚持下去,也许就会从不可能变为可能。就像我们都应该有一个梦想,虽然我们也许会认为这个梦想遥不可及,但万一实现了呢?每个伟人一开始都不会预想到自己以后会有如此成就,只是他们比普通人多一份努力和对梦想的坚持。”尤晓莹说。大赛在科学少年们的心里埋下了一颗梦想的种子,心中有了不曾敢想的目标。

  张波博士说:“大赛虽然以科学探究为主题,但我们的主要目的是培养青少年的各项能力,尤其是思考能力。美国教育家杜威说过:思考,如漆黑夜里的一簇火苗,给你以希望;如浩瀚大海里的一串浪花,给你以勇气。作为一名科学家,希望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加入到科学发现影像活动中来。我更相信无论同学们将来从事什么职业,你们今天所经历的科学探究、学到的技能,尤其是思考能力,都会使你们获益良多,对你们的个人发展起着积极推动作用。”

  由大科学家全程陪同,以大科学家成功的人生经历与思想来影响和感染科学少年,从大科学家成功的人生道路上获取借鉴,对自己的人生道路开始有一个规划。以成功培育成功,以人格塑造人格,正是大赛所要传达给每个科学少年的深刻寓意。

  玩嗨科学博物馆 体验科学的快乐

  作为世界顶尖创新之都,多个科学博物馆是每届大赛科学少年必看的地方,通过系列活动来立体地、全方位地感受波士顿的创新魅力。

  哈佛大学的自然历史博物馆中无可比拟的藏品与大学科学研究的珍贵成果,都很好地促进了大众对于自然世界和人类与自然关系的理解。

  刘鼎博士不仅赶来为师生分发午餐,还陪同大家一起参观哈佛大学自然历史博物馆,充分交流分享。

  “在科学博物馆乱蹦乱跳了一下午,浓浓的科学气息把我们紧紧地包围。科学馆比澳门的大很多!我们遇到了工作人员讲解猪心及器官,非常幸运地还有机会触摸到了猪心。即使隔着手套,仍然是一个新的体验。”王丹怡兴奋地告诉记者。

  “科学馆让我明白了许多科学原理,知道了两个不同重量的物体会同时坠落,体验了太空舱环境里人的感受,看到了不同的视觉错觉图、解剖了猪心……”澳门培正中学的邱紫晴对此也深有同感。

  科学少年不仅对栩栩如生的标本叹为观止,还兴趣盎然地模仿着动物们的动作,竟然也维妙维肖,足见此馆的魅力所在。“以后我一定要来哈佛读书,做一名博物馆的研究员。”杨沐华说。

  记者手记

  六天大赛下来,参赛师生们一起聆听国际最前沿科学家讲述他们的最新研究成果,不仅学到了科学知识、研究方法,还学到了他们对待科学的认真态度;一起参访著名大学、科学研究院、重点实验室,学到了思想独立、学术规范、教学和科研相互补,基础研究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的教学理念;一起和杰出大科学家座谈,大到科学研究,小到个人成长发展,科学家们无不悉心教导,参赛师生从他们身上学到了追求科学真理的孜孜不倦的精神!

  中国驻加拿大使馆第一秘书、中国教育部处长,郭宇光先生为大赛创作藏头诗一首:“科创聚菁英,放棹荡舟行。技高谁与兢,飞雪过头轻。创燃一团火,梦醒满天星。新秋听蝉鸣,想望问金鼎。”对大赛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去年大赛,你带来了七个项目;今年大赛,你又带来了九个项目。身形瘦弱、内心强大的你,在科学教育中摸爬滚打,永不言弃。你带着学生从身边发现真问题,真正探索问题,寻找解决问题方法。虽然还不是那么完美,却像吹来的一股清新的风,为科学教育事业注入了一股鲜活的血液。你是一位科学教师,却像大雁妈妈一样,领着一群小雁子,在科学探索的道路上,不远万里追寻科学的真知。你就是本届最佳教师——澳门培正中学的高泳诗。”这是组委会授予高泳诗的颁奖词。

  在记者眼里,天天与学生黏在一起的高泳诗,不像是老师,更像是学生的朋友或姐姐。当组委会宣布她获得“蓝鲸”最佳科学教师奖时,整个颁奖现场欢呼声和口哨声骤起,学生们比自己得奖更开心与兴奋。当每个孩子依次上台与自己的老师拥抱表示感谢时,在场的人都无比感动。

  一系列的交流分享活动,让参赛师生站在了科学的最前沿,分享到了一道道的科学大餐,立体地、全方位地去感受世界顶尖创新之都的创新魅力。科学少年们的梦想火花一次次、一遍遍地被点燃、被加强,远大的目标已经在心中成为永不熄灭的火焰!

  梦想的火花已被点燃,实现梦想还会远吗?!

  第三届国际青少年科学发现影像大赛获奖名单

  “蓝鲸博士”最佳科学教师奖

  “亨达”最佳科学微电影奖

  “亨达”最佳单项奖

  “亨达”专项奖

  科学微电影优秀作品一等奖

  科学微电影优秀作品二等奖

  科学微电影优秀作品三等奖

责任编辑:胡顺磊

新浪新闻公众号
新浪新闻公众号

更多猛料!欢迎扫描左方二维码关注新浪新闻官方微信(xinlang-xinwen)

图片故事

新浪新闻意见反馈留言板 400-690-0000 欢迎批评指正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2675637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1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