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非遗中国:十番音乐

非遗中国:十番音乐
2018年09月19日 16:50 新浪文化

  本文由新浪文化综合网络资源整理编辑。

  十番又称“十欢”、“十班”等,因用丝、竹、革、木、金制作的十件乐器演奏而得名。十番音乐是福建省福州和闽西客家流传的一种传统器乐演奏曲,清乾隆初年有始记载,至清朝道光中期就开始流传。

  十番音乐从龙灯舞的打击乐发展而来,它的曲牌大多取材于自然社会的关系,体现一定的意境,有的还表现了古老的传说故事,最早只有击乐“福套”、“滴流水”、“干牌”等几个锣鼓曲牌,后“福套”发展成为“福、禄、寿、喜”四套;“干牌”发展成为“文干”、“武干”二套,曲调来源大体上可分为曲牌、小调、哗牌以及一些流行歌曲,流传至今的曲调有《五凤吟》、《秦楼月》等21首。 客家十番音乐是历代客家民间艺人传承的民间器乐曲,其乐曲标题多描绘大自然及客家人生活习俗情趣,演奏强调后半拍,音乐高八度,风格既粗犷、热烈,又优雅抒情、节奏明晰、顿挫分明。

“楼塔细十番”音乐走进浙艺院学生课堂“楼塔细十番”音乐走进浙艺院学生课堂

  “闽西客家十番音乐”在闽西城乡广泛流传并深得群众喜爱。不论城镇和乡村,几乎都有演奏十番音乐的班社,多为业余自娱娱人的组合,它的文化扩散速度也是惊人的,以“城市包围农村”的方式,逐步占领了广阔的南方农村市场。以至于到清末民初时,它不仅遍及福州各区县,还流传到宁德、建阳、南平等县。而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福州十番音乐经历了发展中的一个高峰期,那时十番的班社不仅到过北京、上海、香港、台湾,还远赴新加坡、东南亚等地演出、授艺。那些来自中国各地和英国、法国、日本等国的专家们对充满乡土气息的十番音乐几乎达成共识:十番音乐很有福州地方特色。

十番音乐十番音乐

  闽西客家十番乐队无论乐手的人数还是使用的乐器都没有严格的规定,一支十番乐队一般少则五到七人,多则十到几十人不等。“十番”每社(队)的20~30人。其演奏有坐奏、行奏、舞奏之分。又分为室内与室外两种。室内又分为前后两堂,前堂以金筝为主,后堂以丝竹为主,最基本的乐器有曲笛、芦管、琵琶、三弦、二胡、小胖壶、 大胖壶、夹板等,笛子为其领奏乐器。客家十番音乐的演奏形式分坐奏和行奏两种,其演奏排列位置十分讲究。主要是应用于迎神赛会和百姓婚丧嫁娶,以及家宴等民俗活动中,掌板者为指挥。笛子引路(主导),文场和武场间隔进行。

十番音乐十番音乐

  “闽西客家十番音乐”流传的年代久远,其间又不断地吸收融汇了当地畲瑶古乐、汉剧、楚剧、潮剧、采茶戏、木偶戏音乐甚至宗教音乐等来充实丰富自己,形成十分深厚的艺术积淀和丰富多彩的艺术风格。据称曲调总数曾多达1000余首,但由于该音乐是口传心授,没有形成书面资料,加上当地人大多外出经商,十番音乐将面临失传的困境,至今仍可找到的古“工尺谱”和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搜集、记谱、油印流传下来的,不到300首;而如今尚在民间流传演奏的,更不到百首。

  弘扬传承福州茶亭十番音乐,其价值己远远超出了音乐学范畴,它对中华民族的民族学、民俗学、文化比较学、文化传播学、种族人口学、史学等诸多学科,都是一笔不可低估的具有探究、保留价值的财富。

十番音乐十番音乐

  福建省艺术馆民间音乐研究专家刘春曙分析说,十番到了必须抢救的程度是一种必然。它的节奏、演出模式都与其繁荣时代的生产力相符,与当时人们缓慢的生活节奏协调。这种古老的音乐有它传承的文化价值,需要保护,政府政策的支持是保护十番音乐的强大后盾。

  2006年,十番音乐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责任编辑:谭文娟 SN199

新浪新闻公众号
新浪新闻公众号

更多猛料!欢迎扫描左方二维码关注新浪新闻官方微信(xinlang-xinwen)

图片故事

新浪新闻意见反馈留言板 400-690-0000 欢迎批评指正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2675637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1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