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非遗中国:嗨子戏

非遗中国:嗨子戏
2018年09月18日 15:12 新浪文化

  本文由新浪文化综合网络资源整理编辑。

  嗨子戏是安徽省的传统戏曲剧种之一,又称咳子戏、嘿子戏、哈子戏,因其唱段开头用“咳”或“哎嘛”起腔,唱句间也用“咳”作虚词甩腔而得名,流行于安徽西北部阜南、颍上、临泉及河南淮滨、固始、商城、息县等地,唱腔分为主调和花调两大类:主调有老生调、喜娃子、苦娃子三种;花调有下陕西、放鹦哥、打货、祭塔调等六、七十个。传统剧目有本戏、折子戏、三小戏一百多出,比较流行的有《打桃花》、《站花墙》、《王员外休妻》等。解放前用锣鼓伴奏,解放后增加了丝竹乐器。

嗨子戏嗨子戏

  嗨子戏道具、服装比较简单,一副花筐即可装完全部行头,走村串巷,画地为“台”即可开锣演唱,因而又称为花篮戏、地扑笼子、灯扭子戏、地出溜子、山歌班子等,息县等地还有称“娘当妖”的。最先起源于固始、商城一带,以民间地灯小戏为基础,吸收兄弟剧种的表演艺术发展演变而来,清嘉庆、道光年间形成,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

  嗨子戏音乐体系由唱腔和打击乐两部分组成。唱腔以板腔为主,曲牌为辅,帮腔合声,打击乐间奏,唱、帮、打三位一体。嗨子戏的曲牌音乐亦叫杂调,是直接采用民歌舞《地灯》的音乐,共30余种,常用的有凤阳调、彩调、打长工、开门调等。乐队由3人或5人组成。嗨子戏代表性的戏有《小家庭》等,主要戏班有潢川县的罗成五担纲组合的戏班。

嗨子戏:《闹花灯》嗨子戏:《闹花灯》

  嗨子戏演出的形式多种多样,有时演高台、草台,有时打地摊,唱拉灯——所谓“唱拉灯”,俗称“露水灯”,就是在新正月里,戏班在这个地方连续演了日场戏、夜场戏,趁太阳未出又赶到另一个地方演戏。戏班走时,观众摆成阵,鸣放鞭炮送戏,称“送灯”。接戏班的民众也摆成了阵迎戏,叫“接灯”。一送一迎,增进了艺人与农民的友好情谊。

  陈湖嗨子戏还有一条老规矩,每当开戏,正戏演出前先演一段跑大灯作为垫场戏,行话叫“跳加官”。可能是先造个热烈场面,以引起观众的好感。 在封建社会,戏曲演员在贵族豪绅眼里是下九流中的“门头客”。

嗨子戏嗨子戏

  嗨子戏唱词简洁,寓意深刻,用那些源于生活的一个个小故事和群众身边的勤廉人物事迹,抒发了群众崇廉、爱廉的情感。这戏发源于阜南县境内的淮河岸边,是从前逃荒人抒发内心情感,反抗压迫的艺术手段,由于嗨子戏里多是发泄对现实的不满情绪,解放后有所冷却,幸而嗨子戏得到党和政府的重视:1958年阜南嗨剧团成立,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年平均演出280余场;1978—1981年,年演出场次高达300余场,极大的满足了群众对文化生活的渴求。由于多种原因,阜南嗨剧团于1982年撤消,民间班社活动也迅速萎缩,且后继乏人。阜南嗨子戏面临着严重的生存危机。

阜南“嗨子戏”火了阜南“嗨子戏”火了

  进入21世纪,县委县政府加大了对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力度,阜南嗨子戏得到了重点关注。近年来,廉政文化的春风吹绿了淮河两岸,也启发了群众想用“嗨子戏”创作廉政剧的热情。如今,“嗨子戏”在阜南迅速传唱着,在农村、在社区、在田间、在地头,人们用这种独特的表达方式嗨出了心中的喜悦,嗨出了浓浓的干群鱼水情。

  2011年5月23日,安徽省阜南县申报的“嗨子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责任编辑:谭文娟 SN199

新浪新闻公众号
新浪新闻公众号

更多猛料!欢迎扫描左方二维码关注新浪新闻官方微信(xinlang-xinwen)

图片故事

新浪新闻意见反馈留言板 400-690-0000 欢迎批评指正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2675637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1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