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非遗中国:木偶头雕刻(江加走木偶头雕刻)

非遗中国:木偶头雕刻(江加走木偶头雕刻)
2018年08月06日 14:21 新浪文化

  本文由新浪文化综合网络资料整理编辑。

  泉州木偶头是深受世人喜爱的民间艺术珍品,木偶头雕刻源自传统的木偶神像雕刻。江加走木偶是福建省传统手工艺品之一。

木偶头雕刻作品木偶头雕刻作品

  木偶,古称傀儡,起源于远古用作殉葬的“俑”。据《旧唐书》、《后汉书》等古籍记载,汉代这种“刻木为人、像人之形”的偶人,已形成一种特殊的表演艺术——“傀儡戏”。它源于汉、兴于唐、盛于宋,是中国最古老的戏剧表演形式。据考证,汉代是我国歌舞百戏兴盛勃发的朝代,也是傀儡品种兴盛勃发的时代,汉代傀儡列于百戏之首,是中国戏曲形成的源头之一。据文献资料考证,傀儡戏唐末传入泉州,宋代在闽南地区广泛流行,俗称“嘉礼戏”。

木偶头雕刻作品木偶头雕刻作品

  泉州早期的木偶头雕刻是由雕刻佛像的专业作坊兼营的,目前所能追溯到的清代较著名的木偶头雕刻作坊是“西来意”和“周冕号”。“西来意”作坊雕刻的傀儡头,额线较高、个头较小,其技法洗练,线条柔和、明快,肌肉感强,而且神态意蕴,含蓄深沉,令人百看不厌,是传统傀儡头的上乘珍品。而“周冕号”雕刻的傀儡头,额线较低,个头稍大,傀儡头后的肌肉收敛得当,双眼视线俯仰适中,适宜于表演,为众多傀儡班社乐于选用。

木偶头雕刻木偶头雕刻

  泉州历史上曾出现过不少雕刻能手,其中崛起于20世纪前半期的江加走是一位承前启后的现代雕刻大师。江加走(1871—1954),字长清,福建省泉州市丰泽区人,其父江金榜是一位雕刻粉彩木偶头像的民间艺人。江加走11岁开始随父学艺,18岁继承父业,发展创作出285种不同性格的木偶头像,其中250种均有称谓,此外还制作了十余种不同式样的头髻和发辫。由此开始,江加走长期在木偶头像雕刻的领域里勤奋探索,毕生雕刻粉彩的木偶头像达万余件之多。

民国雕刻大师江加走民国雕刻大师江加走

  江加走木偶头雕刻的过程是:先将樟木锯成同木偶头大小的三角形面木坯,然后将所要雕刻的人物头像,按面部比例用刻刀定点,在预定面部的正中作一准线,再将两颊斜削,定出五形(耳、目、口、鼻),即用刀刻划,从眼部入手顺序刻下来,后刻耳朵。大体轮廓刻好后再逐一加深。然后用刻刀将脸部加以全面修整。同时将头颈部挖空,以便于表演时套入食指。如系刻制三块组合活动的构件,俟脸部刻好修光后再分别装上。若是刻双眼活动的头像,就从脑后打个洞接通眼位,装上活眼再用木块塞上。这一雏形就是白坯,这是第一阶段的工作。接着在白坯上裱棉纸,施以拌水胶过滤的黄土浆,待干后,用毒鱼奇皮磨光,再用竹刀分出五形,并进行补隙修光等手续。第三阶段进行着粉(上等水粉),再以彩笔用我国传统彩绘颜料画上脸谱进行敷彩,使色泽经久不褪。画好脸谱后再用刷子蘸四川石蜡拭光(盖蜡),使表面光泽美观。如有须发之类的,则留待最后去完成。

木偶头雕刻过程样图木偶头雕刻过程样图

  江加走通过对人物形象的敏锐观察和认真研究,总结出一个偶雕规律,他认为形象的美、丑、忠、奸、贤、愚及表情的喜、怒、哀、乐都会在眼、耳、口、鼻、眉“五形”和眉骨、颧骨、下颏骨“三骨”上引起复杂的变化。按照剧情和人物性格对面部骨骼和肌肉结构进行概括、夸张和变形,就能把不会动的木偶头变成栩栩如生、性格鲜明的人物。

江加走小生头江加走小生头

  江加走制作的木偶头是雕刻和粉彩的完美结合,他的作品笔法细微,刻工纯熟,刀法洗练,技艺精湛,具有造型优美、形象丰富、结构严谨、雕刻精准、颜色调和、纹彩美观、扮相生动、妙趣盎然的特点,是雕刻和彩绘完美结合的稀世珍品。

江加走雕:掌中木偶齐眉旦头江加走雕:掌中木偶齐眉旦头

  江加走木偶头雕刻和粉彩技艺工序繁杂,纯以手工操作,收入有限,且学艺周期长,大部分年轻人难以接受,因此传承人仅能在子女中选择。在社会急剧变迁的新形势下,江加走木偶头雕刻技艺因无法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而陷入发展困境,传承面临危机,急需得到有关方面的支持,以期能尽快克服阻碍,顺利传承。

  2008年,木偶头雕刻(江加走木偶头雕刻)进入第一批国家级非遗项目扩展项目名单。

责任编辑:谭文娟 SN199

新浪新闻公众号
新浪新闻公众号

更多猛料!欢迎扫描左方二维码关注新浪新闻官方微信(xinlang-xinwen)

图片故事

新浪新闻意见反馈留言板 400-690-0000 欢迎批评指正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2675637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1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