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传承人——牛玉亮

传承人——牛玉亮
2018年06月07日 16:55 新浪文化

  导语:“年华易老,技·忆永存——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成果展映月”,主办方为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国家图书馆,这是我国首次举办的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为主题的专题影展,也是对首批抢救性记录成果的公开检验。

  一、传承人介绍

  牛玉亮,男,汉族,1938年7月生,籍贯北京市,2012年被认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口技”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牛玉亮自幼酷爱口技艺术,1956年拜上海杂技团口技表演艺术家周志成先生为师,并深得师叔孙泰的培养。1960年进入北京杂技团,后进入中国杂技团作为口技演员,直至退休。在六十多年的学习和实践中,牛玉亮不断摸索口技发声和运气的科学规律,总结出“循环发声法”和“循环运气法”,为口技的运气和发声开拓了更广阔的气源和声域,进一步丰富了口技表演技法,给观众视听俱佳的艺术享受。从艺以来,牛玉亮先后到50多个国家演出100余次,撰写出版新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本口技专著《中国口技》,2017年入选“感动西城十大人物”。

  二、项目介绍

  口技属乔装类杂技项目,主要运用人体的口、齿、唇、舌、喉等部位,用复杂的发声方法,模仿风雨雷电、动物鸣叫、乐器等自然界和生活中的各种声音。该项目历史悠久,起源可追溯至上古时期人们为了狩猎而进行的声音模仿。旧时口技在屏障后表演,称“隔壁戏”,清末由幕后走向舞台。口技演出并非一味地追求真实,而是将扎实的基本功与表演艺术巧妙结合,似真非真、以假乱真,声情并茂且富有生活情趣,以使观众产生共鸣。传统口技中,鸟鸣最被重视,流传至今的节目有《百灵十三套》《画眉二鸟争食》《百鸟争鸣》等。20 世纪中叶以后,以音响、话筒辅助,口技表演者模仿出了海浪、电波、飞机、大炮等声音,开辟了新的声域和内容。

  三、拍摄手记

  牛玉亮老师待人温和、真诚坦率,这是对他的第一印象。2016年盛夏时节,老先生冒着近40度高温且闷热的天气准时来到采访现场,衣着严整,精神矍铄。自此之后将近一年的时间里,拍摄团队先后十余次跟拍,用镜头记录下了牛玉亮及其夫人、徒弟们的演出、教学和生活等丰富的影像素材,收集、整理了大量珍贵的口技历史资料和牛玉亮手书的文稿。

  口技作为一门传统的民间杂技技艺,多为口耳相传,一向缺乏理论研究和系统传承。牛玉亮老师基于自己半个多世纪的演出实践,并综合前辈艺人的经验,总结出了一套完整的口技传习理论,并将这套理论应用于教学中,亲自授徒培养出了十几名优秀的年轻口技演员。他的“循环发声法”和“循环运气法”技艺,以及专业著作《中国口技》都为口技艺术领域填补了历史的空白。

  为了口技事业而倾尽所有,这样评价牛玉亮老师毫不为过。无论家财还是心血,甚至健康,他都毫无保留地奉献了出来,为了自己一生钟爱的口技艺术,无怨无悔。

责任编辑:谭文娟 SN199

新浪新闻公众号
新浪新闻公众号

更多猛料!欢迎扫描左方二维码关注新浪新闻官方微信(xinlang-xinwen)

图片故事

新浪新闻意见反馈留言板 400-690-0000 欢迎批评指正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2675637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1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