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传承人——刘则亭

传承人——刘则亭
2018年06月07日 16:54 新浪文化

  导语:“年华易老,技·忆永存——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成果展映月”,主办方为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国家图书馆,这是我国首次举办的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为主题的专题影展,也是对首批抢救性记录成果的公开检验。

  [传承人介绍]

  刘则亭,男,汉族,1944年农历八月生,辽宁省盘锦市人。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古渔雁民间故事代表性传承人。刘则亭是“古渔雁”后代,从小就在祖父、外祖父、父亲、母亲及老一代打渔人那里听取了大量关于“古渔雁”的民间传说故事。并从1970年开始有意识地进行收集、整理与记录,先后出版了《渔家的传说》等书籍。他至今已能讲述1200多则“古渔雁”民间故事,语言生动质朴,并穿插一些渔歌、号子,以增强故事的表现力。他还注重收集船锚、海碗等实物,使“古渔雁”民间故事有可依托的物质载体,并以此为基础,成立了辽河口“古渔雁”文化遗产博物馆。

  [项目介绍]

  古往今来,辽河口海域的二界沟一直是打渔人群体的落脚聚集之地,渔民们沿袭的是一种不定居的原始渔猎生计方式,他们像候鸟一样南北迁徙,故被称为“古渔雁”群落。在“古渔雁”文化中,“古渔雁”民间故事最具代表性,带有鲜明的“渔雁”生计特点和原始渔猎文化遗风。在内容上,“古渔雁”民间故事主要包括“古渔雁”群体的始祖崇拜、海神崇拜等,还包括一小部分陆地山川的传说和故事。在形式上,“古渔雁”民间故事篇幅短小,情节简单。“古渔雁”民间故事是对“古渔雁”群落生产生活、习俗传统、文化信仰等的全方位反映,具有重要的历史、科学和文化价值。

  [拍摄手记]

  从2016年3月到2017年6月,在历时一年半的拍摄周期内,我们十二进盘锦二界沟小渔村,实现了累计长达33天的实地拍摄。因为传承人年龄较大,每次拍摄都保持3-4天的拍摄时间。执行团队中大部分是80、90后的年轻人,与刘老师的外孙、外孙女同龄,大家都很亲切地喊刘则亭老师为“姥爷”。拍摄期间,我们听“姥爷”讲故事,凌晨3点起床拍摄海上日出,同时也接触了很多当地的老渔民、拜会专家学者、访谈在读博士,从不同层面加深和拓展了对古渔雁民间故事和渔雁文化的认识与了解。刘则亭项目的完成,更多的是践行了民间文学类传承人项目的拍摄视角如何构建问题,即:如何处理故事与文化背景、讲述传承活动与民俗生活的关系问题。此片的完成具有探索性,拍摄结构是以俗见民的框架,是以渔雁故事及其讲述活动映衬渔雁群体的历史与生存样态,以刘则亭为点,映射辽河口一方水土一方人。基于传承人、学术专员、执行团队等所有人的共同努力,才促成了现在古渔雁文化最忠实、完整、全面、权威的影像记录。

  ——辽宁省文化艺术研究院项目负责人 尹忠华

责任编辑:谭文娟 SN199

新浪新闻公众号
新浪新闻公众号

更多猛料!欢迎扫描左方二维码关注新浪新闻官方微信(xinlang-xinwen)

图片故事

新浪新闻意见反馈留言板 400-690-0000 欢迎批评指正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2675637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1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