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传承人——纪招治

传承人——纪招治
2018年06月07日 16:48 新浪文化

  导语:“年华易老,技·忆永存——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成果展映月”,主办方为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国家图书馆,这是我国首次举办的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为主题的专题影展,也是对首批抢救性记录成果的公开检验。

  [传承人介绍]

  纪招治,女,汉族,1933年1月生,福建漳州龙海人。2008年2月被授予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歌仔戏代表性传承人。

  纪招治12岁学艺,16岁拜芗剧一代宗师邵江海为师。1951年加入龙溪地区芗剧团。其 代表作有芗剧《三家福》、《安安认母》、《加令记》等等。她参演的《三家福》曾在华东戏曲观摩会演中获得个人三等奖,并由上海唱片出版社录音出版。她参演的《加令记》被选为福建省国庆献礼剧目。

  [项目介绍]

  歌仔戏源于闽南民间的曲艺说唱锦歌(歌仔),至清光绪,漳州、厦门两地已有曲调、乐器、演唱形式完备的“歌仔馆”。20世纪初,台湾艺人创造出[七字调],后形成以[七字调]和[哭调]为主的歌仔戏,并传入闽南,故歌仔戏早年又称“台湾歌仔戏”。民国时期,邵江海、林文祥等老艺人创造[杂碎调],丰富了歌仔戏音乐的声腔体系,[杂碎调]又传播至台湾,促发了歌仔戏的剧种塑形。究其历史脉络,歌仔戏是中国戏曲中唯一诞生于台湾,并由两岸艺人共同创造的剧种。

  [拍摄手记]

  项目从2016年10月立项开始,一直到拍摄制作结束,历时一年。在项目正式进入拍摄前,我们成立了针对歌仔戏项目的摄制专项组,专人专项负责项目运作,制定了严格的项目施行制度。我们提前做了很多准备工作,一遍遍解读《操作指南》,我们的摄制团队多次从福州到厦门联络拍摄事宜,咨询专家学者,和传承人纪招治沟通,在多方力量的支持配合下制定了完整的拍摄方案。

  正式拍摄开始后,项目组考虑到传承人年纪大,于是多次往返厦门拍摄,每次拍摄时间一周左右。在拍摄期间,项目组为纪招治老师的坚毅精神而感动,大家都一心一意想把这个事情做到最好。采访口述史时拍摄团队坐在那儿一动不动,连续三天三夜下来,一个个腰都直不起来;去漳州龙海拍摄民间歌仔戏演出,外面天寒地冻,拍摄工作结束后回到厦门已经是凌晨2点钟,期间八十多岁的纪招治老师一直陪着我们。

  在项目拍摄结束后,整理音视频记录时碰到方言翻译的问题,项目组成员连续加班3个月才把资料翻译过来,特别是李晖老师因为翻译工作长期伏案,身体严重透支,仍然坚持不放过一点点小问题。项目导演陈进忠从立项开始到结束都全程参与拍摄和制作;在制作经费紧张的情况下,他用言行鼓舞团队的士气,他说:不做一开始就不要做,既然做了一定要把它做好,答应的事一定要落实好!

  整个项目过程对我们团队是一次考验,也是一次全面的提升,最后能够把项目做好,能为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做出点滴奉献,大家心里很满足,很有成就感!

责任编辑:谭文娟 SN199

新浪新闻公众号
新浪新闻公众号

更多猛料!欢迎扫描左方二维码关注新浪新闻官方微信(xinlang-xinwen)

图片故事

新浪新闻意见反馈留言板 400-690-0000 欢迎批评指正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2675637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1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