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多位学生友人追忆饶宗颐:治学精神当为后辈所传承

多位学生友人追忆饶宗颐:治学精神当为后辈所传承
2018年02月07日 12:52 新浪文化

  本文来源:南方网全媒体记者 宋金绪 杨逸 陶明霞 周豫

  2月6日凌晨,一代国学大师、艺术大家饶宗颐先生驾鹤西去,福寿终归,享年101岁。1917年,饶宗颐出生于广东潮州的书香世家,自幼博览群书,自学而成一代宗师。1949年,饶宗颐移居香港,曾任教于新亚书院、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饶宗颐被誉为百科全书式的学人,博古通今、中西融贯,其治学涵盖考古学、历史学、古文字学、简帛学、文学、词学、艺术学等众多领域,通晓英语、法语、日语、德语、印度语、伊拉克语等六国语言。在每个范畴中,饶宗颐都有自己的创见,为国学开创了不少新的蹊径,“业精六学,才备九能”,与季羡林先生并称为“北季南饶”。多年来,饶宗颐与广东保持着紧密的学术联系,广东建有多个研究机构,研究饶学,传承国学。6日,南方日报记者采访多位饶宗颐的学生和友人,追忆饶宗颐先生国学成就。

  治学

  全方位型学术大师

  得悉饶公去世的消息,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曾宪通非常惊讶,“他不久前还在海外活动,相当健谈,没有想到这么快去世”。

  1979年,中国古文字研究会在广州举行第二届学术年会,饶宗颐受邀参会,回到了阔别30多年的内地,曾宪通亲自作陪。第二年,在曾宪通等人陪同下,饶宗颐历时3个月踏访了14个省市,参观了33座博物馆,接触到了大量的考古文物资料,每到一处,皆有著述。

  曾宪通认为,30多年前那次中国文化之旅是饶先生治学经历甚至是他一生的重大转折点,在此之前饶先生基本上是通过流失海外的中国古典文献及实物来研究中国文化,而那次长达3个月的实地考察使他接触到更为广博的古代文物,使他在学术与艺术领域的实践得到进一步升华。

  曾宪通说,饶宗颐治学的一大特点就是“事事爱追根溯源,从不轻信任何人的既成结论”。“他治学的一大特点就是从来不信奉权威,最爱较真”,饶公治学方法可以归纳为三点:掌握焦点,抓紧重点,发挥特点,尤其特别在“关系性”方面着力。这一治学特点应当为青年学者所传承。

  “饶宗颐先生是‘荆楚文化’最早的提出人,他对楚地最新出土的文物十分感兴趣。”为此,饶宗颐与曾宪通合作,围绕曾侯乙编钟、楚帛书、秦简日书三个出土文献进行研究,并出版《楚地出土文献三种研究》一书:“他认为,学者不要辜负出土文物的恩惠,要在这些文献基础上重建古典学。”

  饶宗颐受聘为中山大学中华文化研究中心名誉主任,成为中山大学首位名誉教授。在他倡导下,清华大学国际汉学研究所、中山大学中华文化研究中心、香港大学饶宗颐学术馆等共同主办《华学》丛书。“西方学者称‘中国学’为‘汉学’、中国学者称为‘国学’,饶公却认为应该称之为‘华学’,它更利于团结海内外华人,促进中华文明的广泛认同。”曾宪通说。

  曾宪通认为,饶宗颐教授是中国近代极具影响力的学人,他在中国传统学术的十几个领域,比如甲骨学、敦煌学、古文字学、简帛学等等,都有筚路蓝缕之开创成就。暨南大学教授、古文字学家陈初生告诉南方日报记者,饶宗颐是全方位型的学术大家,治学领域广泛,学术界失去了一位学问渊博的长者,这是学术界的重大损失,这样全方位型的学者以后很难再产生了。

  从艺

  高超文化情怀让“饶体”自成一格

  饶公仙逝后,香港大学饶宗颐学术馆等发布联合公告,其中写道“在艺术上,亦为绘画及书法大师,绘画方面开创西北宗山水画法及荷花新技法;在书法上则自甲骨、以至篆、隶、楷、草等各体,俱写出自己的面目,世称‘饶体’”。

  广东省文联专职副主席、广州市饶宗颐学术艺术馆顾问洪楚平与饶宗颐交往较多,曾经多次为饶宗颐举办展览,比如,“造化心源——饶宗颐书画艺术展”“丹青不老——饶宗颐艺术特展”“天地太和——饶宗颐百寿百联”展等。

  洪楚平说,饶宗颐的艺术与学术是相辅相成的,首先是他对中国艺术史论方面的研究、评论有着突出的贡献,他有非常独特的研究视角,包括他对敦煌白画和书法的研究,白画是他首先发现的;其次,从创作的角度来说,饶宗颐的书法艺术吸收了是中国历代文字不同时期的风格,形成自成一格的“饶体”,可以说书法创作上走了一条正道。在美术方面,饶宗颐从敦煌的画样出发,以传统宋、元、明、清的笔墨为主进行创作,他的“饶荷”独树一帜,他还提出中国山水画“西北宗”的说法;再次,饶宗颐将中外艺术进行融合探索,他非常倡导绘画的文人气息,同时还广泛吸收印度、东南亚、法国、美国等地的艺术因素。他每到一处都会作诗和写生作画。这为他的艺术创作带来很多生动的素材。

  洪楚平认为,饶宗颐从小受家学的影响,接受诗文书画,打牢传统文化基础,后来又受到中西文化的交流碰撞。饶宗颐一直强调“新经学”,就是传统的儒家学说,“经学对现代仍然有意义,这方面是我们艺术灵感的源泉,值得后人继续学习”。

  “饶宗颐认为,不应该以虚无主义的态度对待中国的书画艺术,中国已经有自己独特的书画艺术,而且可以走得很远很远。我们需要引导后人走上正道,并且在这个正道上锲而不舍持之以恒,我们必须从传统文化出发”。

  中国美协副主席、广东省文联主席许钦松认识饶宗颐多年,他认为,作为一位大师级的人物,饶宗颐对广东艺术的影响是逐步体现的。“他的学术领域宽广,学术成就丰硕,深厚的学术成就基础造就了他文人艺术独特的品格风貌,成为当代文人艺术的代表,他的艺术作品都体现了高超的文化情怀和文化修养。”

  “我们这一辈人不断强调中国画的创新,创新与变革成为岭南画派的核心思想。实际上,饶老虽然是广东人,但他不同意这样一种思想体系。他更多向往传统。从另一方面而言,他为岭南画派树立了另一个标杆,他给我们的启发是,在强调变革创新的同时,千万不要忽略了对传统的继承。所以他的艺术对当下岭南画派的创新而言,恰好形成一种互补,尤其是学术上的。”

  影响

  “饶学”在内地开枝散叶

  饶宗颐晚年醉心书画,其将毕生丰厚学养凝练于笔法之间,自成一家。同时,饶宗颐与广东各界学人联系紧密,常有题词。中山大学八十年校庆之际,彼时身体不佳的饶公仍举笔挥毫,题下“岭学辉光,开来继往”。

  2009年,南方日报推出大型策划“世纪广东学人”系列报道,挖掘对中国近代学术史产生重要影响的学术大家,如陈寅恪等人。当时南方日报采编团队专程前往香港拜访饶宗颐。当时已经93岁的饶宗颐依然精神矍铄、思维敏捷,握手时还颇有力道,现场饶宗颐还欣然为南方日报“世纪广东学人”题字,并允诺给南方日报60周年社庆题赠墨宝。当时饶宗颐还说,“为南方报社这个系列报道题词,我觉得很有意思。”

  在专访中,有件事令采编团队印象格外深刻。饶宗颐说:“‘持论要正’是一种做学问的态度,这对后世学术是非常重要的。”饶老曾经花了十几年的时间写了研究王莽的著作《新莽史》,本来当时已经有出版社跟饶宗颐沟通发表,但要求饶宗颐将王莽写成皇帝,而他崇拜的司马光《资治通鉴》里却未将王莽视为正统。最终,饶宗颐认为出书要有利于社会,有利于人类,不能投其所好,最后竟将这份心血束之高阁,书稿在箱底压了半个多世纪。饶宗颐后来回忆说:“庆幸有股勇气停下笔来,并为自己有一份担当的责任感而自豪……绝不能勉强为功名去做学问。”他还笑称,“人要讲气节,除了求真、求知,还要求正;要是当时我出了这本书,早出名了,但也可能毁了我。

  饶宗颐也似乎从没有大师的架子。当年,一群雷州田园村的农民自发筹建广东“中国雷歌馆”,一入馆内他就看到一块“中国雷歌馆”的匾额,这块匾就是身为潮州人的饶宗颐专门为这群身体力行保护和传承包括雷歌在内的中国各地民间歌谣的农民题写的。

  2013年6月,“饶宗颐学艺研究中心”在广州增城奠基,96岁高龄的饶宗颐专程赶来,他面容清癯,剑眉星目,十分健朗。当时他每天还在读书、还在带领学生做研究。香港大学饶宗颐学术馆馆长李焯芬说,“饶老是一个有很强好奇心的人,即使到了90多岁高龄,你给他一个学术问题,他还是会调研下去。所有他研究过的问题,他都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会从对问题的研究里面获得很大的乐趣,不管是哪一个课题,他都能做出趣味出来。”

  2015年,中山大学饶宗颐研究院正式成立,旨在整合海内外各种积极因素,打造一个兼具国际性、权威性的饶宗颐学艺研究中心,鼓励海内外学者投身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学术研究,深入钻研饶宗颐的论著和艺术作品。

  如今,“饶学”这一名称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韩山师范学院成立了饶学研究所,不定期出版《饶学研究》学术期刊,如今已经出版多期。

  延伸阅读(南方网全媒体记者 苏仕日 廖奕文 通讯员 韩师宣)  

  21岁首执教鞭与韩师一生结缘

  众所周知,饶宗颐是国内外、海内外多所大学的教授,但鲜为人知的是,饶宗颐21岁便在韩山师范学院执教,从此开始他的讲学生涯,并从韩师走向世界舞台。

  在韩山师范学院,饶宗颐先生的印记随处可见。韩师校训“勤教力学,为人师表”便为饶公所题。据韩山师范学院宣传部部长、统战部部长郑文锋介绍,在韩师至少有10处饶公手迹。

  饶宗颐与韩师的正式相逢可追溯至1938年。当年,执教韩师的“岭南词宗”、学者詹安泰先生因病不能上课,便向学校推荐,由其来代课。当时饶宗颐年仅21岁,比一些学生还年少。不少学生觉得饶宗颐年纪太小,无法胜任,不服气的学生纷纷向校长抗议。时任省立韩山师范学校校长李育藩安抚学生说,先让饶先生来上一次课,如果大家觉得不行,再换也不迟嘛。

  结果饶公上过一次课之后,所有学生为之倾倒,也就再没人提换老师的事了。与韩师的这段因缘,饶宗颐直到晚年还津津乐道,他曾回忆说,当时教的二年级是声韵训诂之学、《说文解字序》等,三年级是诸子百家,“我觉得很容易讲。”2004年,年近九旬的饶公饱含深情地创作了一幅《韩山图》,纪念当年与韩师的这段因缘,并题句曰:“韩山苍苍,韩水泱泱。”足见他对韩师的深情与感怀。

  自1990年韩师聘请饶宗颐先生为名誉教授以来,饶公曾多次莅临韩园讲学,为师生带来国学丰盛大餐。而饶公辉煌的学术成就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已成为韩师宝贵的精神财富。饶公所题的“勤教力学,为人师表”的韩师校训,至今高高悬挂在西区校门背后的门匾上。

  2011年4月,“饶宗颐国际学术研讨会暨饶宗颐研究所成立大会”在韩师隆重举办,饶宗颐教授亲自为“饶宗颐研究所”揭牌。该所是专门从事饶宗颐及其相关学术研究的常设性科研机构。这意味着,世界上首个饶宗颐研究所宣告成立,并正式向全世界提出“饶学”这一全新课题。此后,“饶宗颐研究所”更名为“饶学研究所”,刊物《饶宗颐研究》更名为“饶学研究”。

  如今,韩师日渐成为国际重要的饶学研究基地,在饶宗颐的学术和文学、饶宗颐与潮学等领域的研究均取得重大突破,推进了饶学研究的深入开展。

  延伸阅读(南方网全媒体记者 吴少敏)  

  饶宗颐与中大渊源深远

  6日凌晨,国学大师饶宗颐在香港安详辞世,享年101岁。当天,中山大学、华南师范大学等广东高校在官方微信公众号推送纪念文章,师生纷纷把文章分享到朋友圈,追忆往事,悼念大师。

  2014年11月3日,饶宗颐在香港亲手接过中山大学颁赠的“陈寅恪奖”奖牌,脸上露出了孩童般的笑容。这个奖牌,讲述了这位百岁博学鸿儒与百年学府中山大学的深厚感情。

  饶宗颐长于潮州书香世家,1935年父亲饶锷去世,承父遗志补修《潮州艺文志》,并发表了多篇文章,引起学界高度关注。当时,中大时任校长邹鲁创建了广东通志馆,委任著名学者温丹铭为主任,而温老先生随即举荐这位潮州少年英才。

  1935年,19岁的饶宗颐应邹鲁之邀,受聘为中大广东通志馆专职艺文纂修。四年后,在中大中文系教授詹安泰的举荐下,饶宗颐被聘为中大研究员。不过,当时广州已为日军占领,中大被迫迁往云南澄江,而饶宗颐前往云南途中,因病滞留香港。

  对此,饶宗颐多次表达对中大的感激之情:“我的学问是中山大学濡染出来的,中山大学对我的一生都有影响。”

  陈寅恪故居的篆书题字,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丰盛堂内手书的“芙蕖自洁、兰若自芳”“郁文堂”……如今,中大校园不少建筑都留下了饶宗颐墨宝,讲述他与中大绵延一生的情缘。

  点击进入专题

责任编辑:谭文娟 SN199

新浪新闻公众号
新浪新闻公众号

更多猛料!欢迎扫描左方二维码关注新浪新闻官方微信(xinlang-xinwen)

图片故事

新浪新闻意见反馈留言板 400-690-0000 欢迎批评指正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2675637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1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