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文化 > 文字 > 正文

草根香港:光鲜背后--香港底层市井生活大起底

http://www.sina.com.cn 2004/08/02 16:17   DEEP-中国科学探险

  

  撰文、摄影/廖伟棠

  



天星码头外,写满“九龙国王”曾灶财之神圣家谱的柱子边,不时会出现神情忧郁的年轻人,他们中许多人都在工作的压力和失业的烦恼中挣扎。

  [1]  [2]  [3]  [4]  [5]  [6]  [7]  [8]  [9]

  【导语】

  市井的脉络繁杂曲折,江湖的风波隐约涨落,往昔殖民地的忧伤萦回不去,草民的奋斗与挣扎从未止息。走进“车如流水马如龙,华灯高照不夜天”的街巷深处,就会发现世俗神话之外的另一个香港。在抉幽探秘中细细品味,就会触闻到奶与茶交融的甜品饮料中,还掺有遥远海盗时代留下的一丝冒险的火药味。

  【主文】

  聆听海风诉说的闲情,属于终日无所事事的人。只需一块八毛钱,我就可以坐在过海渡轮上缅怀时光。它是香港最便宜的交通工具,也是香港最怀旧的一景——木头的座椅和船窗也许是上世纪60年代的遗物,身着蓝色海魂衫老水手带领着一船乘客,伊伊呀呀地二十分钟才到达对岸。那是在1997年,7月的灿烂阳光下,我加入了那年开始出现的青年失业大军。每天背着一台老尼康相机,我就在港九的老街区和废旧的工厂码头之间闲逛,累了就钻进香港无区不有的公共图书馆,享受空调和禁书。我也经常信步溜达上过海渡轮,到对岸湾仔艺术中心看看免费演出,然后带着被音乐灌得醉熏熏的脑袋再坐渡轮回来。

  一天下午,就在天星小轮码头售票处外面,我最热爱的香港“艺术家”曾灶财出现了。他正在一个邮筒上大肆涂鸦,用钝笔浓墨书写着他那份循环重复的家谱:“九龙国王曾灶财曾富堂曾荣华……”曾灶财是一个70多岁的伤残老人,他认为自己是九龙的国王,港英政府侵占了他的领地,于是他就以古代“告地状”的形式,在香港九龙的各个地方涂写自己的家谱,以“宣示主权”。开始政府还拘留他,控以破坏公共设施罪,后来觉得只是一个痴呆老人所为,也就只眼开只眼闭了。慢慢地,香港各处都铺满了曾灶财的墨宝,有好事者开始报道之、赞美之,称之为“后现代书法”。后来曾灶财名气最盛之时,是日本著名时装设计师用他的涂鸦做装饰图案,并有国际后现代文字艺术双年展正式展出他的作品。的确,曾灶财的字拙朴苍古、恣溢纵横,其率真意境实为“书法家”们以匠心难以企及的。但我更喜欢他老人家宠辱不惊的态度,无论是成为艺术传媒的焦点还是警察的驱赶对象,曾灶财还是以政府老人援助金为生,每天拄着拐杖、拎着墨水,四处留爷名。

  那一年我换了几份一闪即逝的工作,其中婚纱摄影只干了一天。直到1999年冬,我和几个朋友一起开了一间书店,位于旺角熙熙攘攘的西洋菜街“上空”、一栋老式“唐楼”上。“唐楼”即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中西合璧式廉价洋楼(实际上是两不像),渗着水迹的水泥墙、生锈的铁窗和横七竖八的旧空调使其外观颇为沧桑,但它们内观空旷,实际上比新的住宅楼实用。在老街上越过这堆怀旧杂物,后面是反差极大的新兴商业大厦,一律冷色调的玻璃幕墙,箭一般的直线,将一个昔日由唐楼搭建的老香港,向商业街上的游客完全遮挡起来。

  从书店的大窗子向下面旺角的街道放眼望去,首先看到的肯定是一排排裸露的粉红或粉黄色灯管,它们三五成群地搭成箭头形状,指向一个个阴暗的楼道。这种无字招牌,采花客一看便懂:这就是钟点旅馆,陪欢女郎们被皮条客带来这里交易。彩灯箭头之间,还有麻雀馆(民间麻将馆),无聊的人到那里进行所谓“怡情小赌”。

  除了西洋菜街和女人街的廉价服装摊,旺角最自豪的传统是一间间“茶餐厅”。上世纪50年代它们叫作“冰室”,是为众多消费不起正宗西餐的香港市民服务的,后来逐渐加入一些特色食品而自成体系,70年代后改称“茶餐厅”。老字号的“银河”、“丽都”都是我们常去之地,里面菜式单调不变,但也教人满足,因为师傅的手艺和顾客的口味早已配合默契,一杯超级浓厚的奶茶足以证明一切。茶餐厅也是长见识的地方,烟雾弥漫中,时常映现传说中的黑社会人马,他们或一袭黑衣、或赤膊纹身,有的配有粗粗的金链,身边带的肯定不是女朋友,而是他们赖以为生的“小姐”。但千万不要注视他们,否则很可能招来臭骂甚至暴打。在强悍的外表下,他们的内心也许非常脆弱,因为他们早已是社会的落伍者,他们所适应的“时髦”和“道义”早已和窗外的新世界格格不入,所以茶餐厅,也成了他们怀旧的情感庇护所。现在旺角最火的是数码相机专卖店,内地游客络绎不绝。

  我们的“东岸”(取“东方的塞纳河左岸”之意)文学书店处在海味店、服装店、小吃店、麻雀馆和钟点旅馆的包围之中,却并不孤独,短短百米的街道上见缝插针地挤了近十家书店,分别主推戏剧与中国文化、神学、艺术等类书籍。就在“食、色、性”之间,这些书店仿佛一个个得道鸿儒,风雨不动安如山。“东岸”在唐楼的三层,因为楼底高,实际相当于四层的高度,也没有电梯,所以把许多只是路过看看的顾客都拒之门外了,有耐力爬上来看书的,肯定是忠实读者。

  惨淡经营中,我天天在柜台伏案看书。一天抬起头,看见一张厚嘴唇的脸孔憨厚地对我微笑——除了肤色偏白一点,阿高像极了上世纪60年代美国的吉他大师Jimi Hendrix。阿高就在离旺角不远的糕饼店里作面包师傅,每天工作10个小时以上。出于对那位已故吉他手的同样热爱,阿高在每周仅有的一天休息日,带我来到了他隐秘的乐园。

  那是位于葵兴工厂区一间地下室,被阿高及其乐队租下作为画室和排练房。这样的厂房在九龙非常多,自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大量厂家北移到广东(因为那里的廉价劳动力),香港原有的工厂区都没落了,剩下上了年纪的老厂房大多空置,以极低的租金出租,结果成了年轻人的乐土。阿高所在的大厦起码有20支地下乐队驻扎,他们并不热衷于登台演出和发行专辑,只是在这些简陋的空间发挥无穷的精力和想象力,乐此不疲。

  走出那间“Band Room”,阿高跟我喜欢漫步于油麻地的庙街和荔枝角的鸭寮街,那都是热爱寻觅这个城市隐秘历史的人所经常流连的地方。庙街名字来源于它中心的榕树头公园中一个小天后(妈祖)庙,从上世纪40年代起这里就是江湖人物和各色闲杂人等的聚脚地。整条庙街排满了摊档,以集市的方式出售着廉价小玩意、旧货、A片和假画,货物可称得上琳琅满目并千奇百怪,失业者、退休老人和许多身份神秘的男男女女充斥其间。

  魔术师般的算命先生一早就摆开他们的工作台。庙街的算命先生分为三大派别:传统型多为老秀才式的人物,见面必先沉吟,然后以“不好了你最近凶星当道”开篇,邀请中老年妇女看相、摸骨、麻雀叼签。科学型多西装革履,甚至还配有电脑,为白领人士占星、推算运程,说得忒有科学根据;时尚型专为浪漫小女生服务,打扮成吉卜赛女郎,使用最流行的“塔罗牌”和水晶球。这些年经济不景,人们更对未来不安,无论哪派的算命先生似乎都大受欢迎。“凉风有信,秋月无边……”每到傍晚,总会有粤剧票友在街头唱起《客途秋恨》。南音飘扬声中,整装而来的少女开始兜售她们的姿容,地下赌局也就此开张。中老年男子为主体的人们就地围成一圈,赌“大小”或者赌“鱼虾蟹”(压宝于“鱼虾蟹”三种选择)。

  与这些老行当相比,尼泊尔人和巴基斯坦人算是庙街近年的新兴势力。尼泊尔人主要贩卖异域风情:练摊者卖银饰、麻布、匕首等,开店的就卖尼泊尔时装、尼泊尔食品甚至尼泊尔的MTV录像带。最初留在香港的尼泊尔人是前驻港英军中雇佣军的一支,名为“倨伽兵”,回归后英国人没有带他们走,但容许他们和家属成为香港居民。这一族人可能有被遗弃的感觉,陈果导演的电影《去年烟花特别多》讲述了他们的命运。他们失去了原来依附于英军的些微优越感,但新的位置仍然悬空,只能作为边缘人存在,处境比早早尝试融入香港社会的巴基斯坦人更加彷徨。

  巴基斯坦人在庙街的工作和在女人街性质相同,主要就是在中午帮摊主“开档”:搭蓬、搬货,子夜就替他们“收档”:拆蓬、叠货。巴基斯坦人和印度人相似,都是因为英国殖民地之间的流动,随着英国人来到香港。印度人原来多当门卫、茶房,人称“摩罗差”,大裹头、大胡子、大块头,甚是唬人。现在他们也转型了,在尖沙咀当上了一家家小服装店的“个体户”。巴基斯坦人混得没有印度人好,多数在江湖地盘打工或者当搬运苦力。巴基斯坦人和印度人都颇为乐天,虽然与本地人有着天然隔膜,他们也一笑置之,知道一切都要靠自己。比如每个有巴基斯坦人居住的住宅区,几乎都有他们自己筹建的“巴基斯坦人文化中心”,实际功能是一个互助托儿所。

  “庙街新东西的残旧,不亚于鸭寮街旧东西的新奇。”阿高这样对比这两块草根气息浓郁的地盘。名字古怪的鸭寮街满是二手电器、手机、二手音像、二手乐器、二手相机的地摊,足够让我们象沉醉于对往昔的老先生一样消磨一整个下午。鸭寮街最“牛”的是一个40岁的独身男人,名叫阿Paul,他是阿高的好朋友。

  阿Paul的二手唱片“店”拥有数十万张老唱片,所谓的“店”都被这些没人买的黑色塑料塞得满满的,仅能容一个人出入。晚上阿Paul要把一些唱片搬到街上去,才能打开他的折叠床睡觉。他不怕唱片被盗,因为那都是早被遗忘的歌手、乐队的东西,如果有小偷识货,阿Paul还有知音之乐呢。鸭寮街的小店早被存货挤满,阿Paul又在新界的旧厂区租了两个廉价大仓装货,不知什么时候他才能解决这些唱片严重的出入口失衡。阿Paul完全是一个生活在旧时代的人,永远穿着落伍的飞鹰标志皮衣(就像上世纪60年代歌坛偶像许冠英),留着重金属长发,时有一些属于旧时代的浪漫行为——比如说,如果你在小店门口看不见他,而门上又插了一枝玫瑰的话,那就表示他的老相好、一位空中小姐又飞回香港啦。

  浪漫时光之后,阿Paul要重新经营他的老唱片,阿高要做香喷喷的鸡尾包,我则回到书店柜台,神驰之际回味渡轮码头的气息,“九龙之王”曾灶财一定还在香港某处书写他的神圣家谱。

  (编辑:独孤)

  点击查看文化每日超强人气排行榜更多精彩尽在新浪文化!


评论】【推荐】【 】【打印】【关闭
 


关键词
成人小说 欧美金曲
人体彩绘 心理测试




热 点 专 题
亚洲杯精彩视频集锦
中国互联网统计报告
饶颖状告赵忠祥案开庭
影片《十面埋伏》热映
范堡罗航展 北京楼市
手机游戏终极大全
健康玩家健康游戏征文
环青海湖自行车赛
《谁是刀郎》连载

 

文化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