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文化 > 传奇玄秘 > 北京文学网络精选版 > 正文

北京文学精彩选读:国厕沧桑(4)

http://www.sina.com.cn 2004/08/27 10:35   北京文学

  


  三.国厕沧桑

  作者:郝敬堂 张红樱

  说起来,中国有五千年文明,这条历史文明的长河自然也包括厕所文明。中国最早的厕所已无法考证,典籍有记载的可以上溯到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汉朝。

  据《世语新说》记载:王敦与晋武帝司马炎之女成亲,住进宫里,一日去厕所,见厕内有一装饰漂亮的漆箱,甚奇,打开一看,里面装的是大红枣,散发着淡淡的香味。王敦大为感慨:到底是帝王之家,连厕所里都摆放果品。于是,他将箱子里的红枣一扫而光。未曾想,这件事竟在宫里传为笑谈,让身边的婢女讥笑了一番。原来,魏晋时期的富贵人家,不仅家里的厕所装饰得富丽堂皇,而且如厕也十分讲究,厕内置干枣,不是用来食用,而是用来塞鼻,防止异味,学名叫“厕枣”。王敦不明此理,结果丢了身份,遭人耻笑。

  西晋时期,贪官石崇生活奢靡。有一次,大臣刘实登门拜访,其间,刘实内急,借厕所一用。走进厕所一看,见室内“有绛纱大床,茵褥甚丽,两婢持香囊侍立”,吓了一跳,以为误入石崇内室,从中退了出来。石崇笑而答道:没错,此乃厕所耳。刘实大为感慨:世间还有此厕耳?其实刘实哪里知道,石崇本人上厕所排场更大,每次如厕都有十多个婢女伺候,每次如厕后都要换一套衣服。

  上面说的只是贵族大臣如厕,如果是皇上如厕,那排场可就更大了。先说这马桶,宫内称其为“虎子”,据说,这里面有典故:神鸟之山,有兽王名曰麟主,此兽便溺,老虎即以口来接此小便,后来宫中称溺器为“虎子”。皇上坐在老虎的头上便溺,该是多么的威风!《西汉杂记》载:汉朝以玉为“虎子”,使伺中执之,行幸以从。当年皇上的马桶都是玉做的,由此可见,中国的厕所文化够久远够灿烂了吧。

  如果让时光回到公元前的西汉和距今已有1800多年的西晋,如果让那些“老外”来中国的宫廷如厕,他们又会发何等的感慨呢?他们会不会像王敦一样遭婢女讥笑呢?中国皇帝两千年前使用的玉制“虎子”应视为国际级的文物瑰宝了,它和当今香港的“金厕所”相比,一点也不逊色。

  但是,这也许只是一些稀有的范例,毕竟是帝王将相,不是寻常百姓。翻阅煌煌60万字的《中国古代建筑史》,你根本就无从知道厕所在什么地方,无论是民居,还是帝宫,或城邑。这种集体“厕所无意识”,上自达官贵人,下到平民百姓。上千年来,中国“唯厕是臭”的事实和厕所等于脏臭的观念根深蒂固。秦汉时期,厕所往往和猪圈盖在一起。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厕所”是不能登大雅之堂的,它被视为最肮脏、最不吉利的地方。人们称之为“茅厕”、“茅房”,顾名思义就是茅草搭的房子。

  曾有外国友人在对紫禁城赞叹不已后,询问:太和殿里有没有卫生间?皇上内急该如何处理?后经请教得知,皇宫大殿内确无卫生间,皆用马桶,马桶内不放水,而是放置一些炭灰。帝后嫔妃排泄后,由太监抬走。大内宫中,人数上千,这些装了炭灰的马桶,天天抬来搬去,也算是重体力劳动了。不过,在皇宫里用马桶,恐怕也是汉朝以后的事。

  沈阳昭陵一处重要遗址———陵内的净房(古代的厕所)遗址被清理出来。这是清朝皇帝谒陵时的“御厕”,其完整性在全国尚属罕见。净房遗址被四周的草地围绕着,虽然已经片瓦不存,但基石仍完整可见,一条条巴掌宽的石条围成正方形的三条边,另一条边则是被腐烂的木头取代,这个正方形长宽各五六米左右,四角则镇以圆石。考古人员推断,这座净房是封闭的亭式建筑,三面为墙,而面向照壁的一面则是木制的四道门。至于四角的圆石,考古人员认为是柱础,从而断定,当时亭子的四面各有圆柱。在这座虚拟的亭式建筑中间地面上,有一条长2米、宽1米左右的大石面,石面上有一个长约1米、宽不足50厘米呈花生状的石坑,这就是厕坑了。考古人员认为,清代皇帝如厕时不会是蹲着,当时可能还有中间挖空的龙椅摆在坑上。从石坑向底下看,是一条石槽,看起来很深也很齐整。石槽底呈斜坡,考古人员用工具探得,石槽南壁有空穴,可是考古队员一直走到陵寝院外,也没有找到排水口,由此认定“化粪池”当在净房南侧的草地下面。此外,在净房的地面上还残存着两三片古石砖,其中一块砖的铺砌方式很特别,不是陵寝内常见的方正铺法,而是呈菱形铺砌。考古人员说,这很可能是为讨好皇帝而做的“花活”。现场的一位文化局官员说,目前即使在沈阳故宫发现的也只是马桶,因此现在所发现的这座净房文物价值极高。眼下,文化部门与北陵公园正准备采取措施对该遗址进行保护,并在修竣后向游人开放。

  中国历来以“地大物博,人口众多”而自豪。可大有大的难处,多有多的难处,如厕就是其中一难。想想看,约占世界五分之一的中国人吃喝拉撒是多么大的一个难题啊!从三年自然灾害那个年代过来的人都有“难以糊口”的人生体验,参加过长征的革命老前辈们不会忘记“吃树皮草根”那艰苦卓绝的岁月。时至今日,国人“吃”的难题基本解决了,可“拉”的难题依然存在着。中国是个农业大国,80%以上的人口居住在农村,眼下,农村的居住环境依然不尽如人意,现代意义上的符合卫生条件的厕所很鲜见,农民“方便”的问题一直很不方便。

  中国的厕所大致分两大类,一类是农村厕所,一类是城市厕所。农村厕所虽有南北差异,地域差异,从整体看,主要特征是简陋而脏乱。一个土坑两块砖,三尺土墙围四边,这是对农村厕所的真实写照。没有人管理,没有人打扫,“方便”时进去,“方便”后走人,不遮阳,不遮雨,夏天臭气熏天,冬天寒不可耐。好在百姓们习以为常,也就安于现状了。

  最难忘的厕所还是笔者老家豫西的厕所,在院子里用秫秸围上一个不大的空间,这就是厕所了。年少的时候,那时还没有化肥,最好的农家肥当数这大粪了,种自留地需要它,卖给生产队也能换工分。肥水不流他人田,小时候上厕所总是在家里上。依稀记得那时家里的厕所没有手纸,有两种代用品,一种是瓦块,另外一种是竹片,蹭一蹭、刮一刮也就是了。说来也怪,就是那样的环境和条件,居然没得肛肠病。现在社会上流行一个段子,是关于手纸的,幽默而生动:乡下人说,我们乡下人吃草的年月你们城里人吃肉,我们吃肉了你们又吃草。你们城里人吃糖的时候我们没糖吃,我们乡下人吃上糖了,你们城里人“尿糖”了。你们城里人过去擦屁股用手纸,我们乡下人用上手纸了,你们城里人却用手纸擦嘴了。调侃也好,笑话也好,关于厕所文化是个说不完的话题。

  在北方农村,茅厕一般分家厕和外厕,家厕一般建在自家的院子里,供家里的小孩和女眷们使用,外厕自然是男人们的去处了。这一里一外、一近一远也足能体现人们对妇女儿童的人文关怀了。

  在南方农村,每户人家都必备两件东西,一是水桶,二是马桶。水桶没有歧义,为什么叫马桶不得而知。我曾引经数典地考证过,没有找到答案,用心想想,可能是“方便”的姿势和骑马的姿势相似而得名吧。马桶,说起来是个移动厕所,只供家人用,用起来方便,也比较卫生。家里的水桶坏了,可以找邻居借,可马桶没人肯出借。走亲访友,来了情况,的确很难为情。

  对于居无定所的游牧民来说,他们使用的是天然厕所,不必为如厕而发愁,也不为建厕而烦恼,就地解决,随遇而安。

  城里人的厕所和农村的厕所有差异,大都能遮风蔽雨,可仍然有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就看看我们脚下这座被称为京城的厕所吧。北京胡同里的厕所多是“老字号”,一些看上去数年未冲洗的厕所被形容为“百年老厕,味飘千里”。可是,即便“味飘千里”,有时候还是让人众里寻它千百度,找不着北。当十万火急的时候,就有人因为三五里不见一个厕所,形势逼人,环境使然,只好当机立断,“现场办公”。在这种仰望星空之时,聆听松涛之际,失落地做着不雅之事,心中却感叹着北京的公厕问题。

  据首都文明工程课题组调查,批评和抨击过北京公厕问题的新闻媒体约有800多家,报道文章在10000篇以上。下面是国内外舆论对北京厕所的点睛之笔:

  ———“捂着鼻子进去,踮着脚尖出来。”

  ———“鼻子就是通往厕所的路。”指北京公厕臭气极大,仅凭鼻子就知道附近有厕所。

  ———某些港澳同胞和外国人因不习惯北京公厕无遮无挡,只好头朝里,臀部朝外,被戏称为“鸵鸟政策”。

  ———“你们中国的‘入口’工作是一流的,可惜‘出口’工作实在太差。”

  ———外地人对北京人愤愤然道:“我在你们北京呆了这么久,才发现两座公共厕所!”北京人戏答:“多了就奇怪了,本来就只能有两座,一座男厕所,一座女厕所。”

  ———有外国旅游者早知道北京公厕无隔档的门,从国内带一大方巾,上厕所时挂着当门帘。

  ———某旅游团女宾全部得了便秘,医生诊问,才知道全是因为害怕上厕所,外出不敢喝水所致。

  这些话怎么这么刻薄呀!好在北京人气量大,不跟他们一般见识。为什么我们的厕所如此“臭名远扬”呢?

  中国有这样一个有趣的谜语:小胖子戴个扁帽子,你想揭他的盖子,他就脱你的裤子。这便是过去家家户户如厕使用的马桶。民居的小巷里常常听到清粪队的摇铃声。你看看,这是老祖宗留下来的老问题了,也真不是我们晚辈的责任呀。世贸组织加入了,奥运申办成功了,随着国际声望的提高,过去闭关锁国的中国加大了开放的力度,旅游业日益兴盛起来,来中国旅游观光、洽谈生意的外宾与日俱增。中国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中国的旅游设施能否适应旅游事业发展的需要,这一问题明显地凸现出来。

  与外宾闲谈,常提及一个话题:来中国旅游观光最不方便的就是如厕难。提起国厕,外宾如临大敌,谈厕色变。国门初开时,外国游客对国内的公厕给予四字评价:一闻,二跳,三哭,四叫。所谓一闻,就是闻着臭味找厕所,不需要标识,不需要打听,寻臭味而去保准没错。二跳是说,厕内屎尿横流,倘若蹲坑到位,必具腾挪躲闪之功,稍不留神,想必让屎尿溅了个满身。三哭则言,厕内空气混浊,异味刺鼻,只消片刻,便熏得人头昏脑胀,泪流满面。四叫便讲,有些厕所,无人管理,无人打扫,蝇蚊乱飞,蛆虫遍地,一不留神,那令人作呕的蛆虫便会爬上身,赶上夏季如厕,屁股上被蚊子叮上几个又痛又痒的大包也司空见惯。遇有胆小者,见状张皇失措,尖叫失声。

  外国人来中国如厕如此感慨,是他们不懂中国国情,中国是一个十多亿人口的大国,人多了吃得多拉得也多。从上个世纪初,中国就蒙受外国列强的侵略,赶走了红毛绿鬼,又打了八年抗战,三年内战,建国不久,遇上了自然灾害,人连肚子都填不饱,哪有钱用来建厕所。如果中国人有钱,厕所建造得一点也不比外国人差。

  厕所不接轨,旅游受拖累。这是北京市政府领导形成的共识。据市旅游局有个负责人介绍,目前北京旅游景点厕所卫生与国际标准问题越来越成为外国游客投诉的热点。《参考消息》的一篇文章说:凡是到中国旅游过的外国客人,无不认为厕所设备和卫生条件应进行改善,否则将影响中国成为旅游大国的形象。市旅游局局长在京港经贸洽谈会期间,曾以电视台嘉宾身份回答当地游客提问,结果打进电话反映最强烈的就是北京的厕所问题。这位局长坦言:从1995年开始,北京市政府就对各景区各景点的厕所进行过改造,但囿于当时的条件和认识水平,改造的总体水平并不高,没有注意在细节上同国际接轨。如今整个社会进步了,人们需求的层次提高了,我们以前改造厕所时“便在池内”等简单的目标已经跟不上时代节拍了。截至2000年,全市305个景区里的厕所,没有一个五星级厕所,最好的也就是一、二星级标准,没有洗手液,不备卫生纸,排风扇太小,异味太浓,这些基本硬件的缺乏是旅游景区厕所给外宾和游客印象不佳的重要原因。


评论】【推荐】【 】【打印】【关闭
 


关键词
小说连载 古典音乐
人体彩绘 奥运直播




热 点 专 题
千张即时奥运图片报道
窦文涛侃奥运(视频)
奥运场馆瘦身风波
高校招生现丑闻
机动车负全责遭质疑
北京地铁美食全攻略
二手车估价与交易平台
出国办护照完全攻略
新浪连载:70派私人史

 

文化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