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搜索 短信 分类 聊天 导航

订阅手机短信感受新
闻震撼稳居信息前沿
好书酷碟全场打折
新浪首页 > 文学 > 正文

子非鱼电影 娜拉走进《芝加哥》

http://www.sina.com.cn 2003-05-06 15:38   新周刊

  罗克茜·哈特其实有一个回头的机会,当这位枪杀情夫的女人在法庭上被宣判无罪,她那不离不弃的老公充满深情地打算带她回家,一个大团圆的结局正若隐若现地召唤着她回头是岸。然而罗克茜甚至没有正眼看她老公一眼,正如那些找到了新的新闻题材的记者们再也不看罗克茜一眼,她头也不回地走出了他老公看似温暖的怀抱,彻底扎进那花开花谢的残酷社会中,同时也彻底击碎了观众对罗克茜的老公--一个忠心耿耿的男人所应得的回报的期望。

  这就是《芝加哥》,本届奥斯卡13项提名大热影片并不大团圆的结局。要说大团圆,《芝加哥》也有,只不过不在男女身上,而在两个杀人女囚身上,她们最后双双洗脱罪名,而后又双双结盟,手持她们赖以成名的工具--枪--出现在舞台上,令观众如痴如狂。甚至连那个翻云覆雨的律师比利·弗莱恩也对她们深表欣赏,可惜那欣赏之意并不能转换成爱情,因为《芝加哥》的女人并不需要爱情,她们的脑垂体只为自己分泌激素。《芝加哥》无法依照好莱坞惯用的闯关法则,让一对男女在共同应对了一个难题之后,双方脑垂体发生奇妙的化学反应,它只能让李察·基尔扮演的比利·弗莱恩坐在人堆里对那一对宝贝含笑鼓掌。

  《芝加哥》是极容易被误解的。它形式上的巧夺天工易被评判为沾了百老汇音乐剧的光,它的微言大义亦容易被人们用更浅显的方式接受。而我等隔着一个太平洋望过去,那美仑美奂的歌舞片更是像一个符号化的美国那么简单。

  对于罗克茜拼死往名利堆里钻而且"虽千万人吾往矣"的架势,一个地道的中国人绝对无法理解。得道者会说,《芝加哥》才是真正的无间地狱。按照中国式的佛教功利思维,罗克茜在人生的起落无常中顺理成章的举动应该是看破红尘,或遁入空门,或回家安度余生。换句话说,这个不安分的女人应该得到教训,用我一哥们的话说"这女人欠揍"(这句话间接说明了芮妮·齐维格的演技非同凡响)。如果她在她自己的故事中没有得到人生的教训,迷者常迷,那么她就是一个坏的榜样,足以让天下追名逐利者戒。

  仅从观照个人命运的角度看《芝加哥》,难免发生此类误解。《芝加哥》的不幸之处也许在于,它的剧情与对白太过于精彩也过于刻薄,以至不容人多想它女性主义的言外之意。

  女性主义是《时时刻刻》--与《芝加哥》同台竞技的影片--摆明了主打的题材。这部大闷片聚集起三位从偶像派到实力派女星,试图正面观照女性意识的启蒙与跟进。这三位女星中,梅丽尔·斯特里普似乎是女性主义电影的必备人物,多年以前,她在《法国中尉的女人》一片中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女性主义印象;而妮可·基德曼,自从被汤姆·克鲁斯抛弃后,摇身成为好莱坞知名狐狸精(此处狐狸精三字绝无贬义,而是对女性独立精神的肯定)。仅从演员的挑选上即可看出导演的意图。

  然而《时时刻刻》与《法国中尉的女人》相比到底是进步亦或退步呢?它对于弗吉妮娅·伍尔芙的追捧难道比阿尔莫多瓦的《对她说》更高明吗?若是要追究两性关系的真义,《对她说》显然更能代表今年电影界的成就;而从女性奔向社会的决绝程度上来说,《芝加哥》则显得更加彻底干脆一往无前毫不妥协些。如果说《时时刻刻》说的是女人如何孤立无援地在个人的疯狂中游走,《芝加哥》说的就是女人如何孤立无援地在社会的疯狂中游走,同时她的自我也变得疯狂。《时时刻刻》与《芝加哥》同台竞技,在一片活色生香中透露出的是一种绝望:在抑郁的生活与平庸的男人面前,她宁愿做个杀人犯,否则不如自杀。而奥斯卡到底是选择《芝加哥》还是选择《时时刻刻》,就有点选择自杀好还是他杀好的黑色幽默。

  《芝加哥》虽然没有抬出弗吉妮娅·伍尔芙式的人物,但是它秉持的女性主义并非没有渊源。罗克茜惹人厌烦的嘴脸下,隐藏着一颗商业时代的娜拉的心。娜拉出走之后如何?欲解此多年不解之惑,看看《芝加哥》即知道。(作者按:因俗务缠身,暂别专栏。)


新周刊网络版第152期 专题


新 闻 查 询
新浪个人家园全面升级,买一送二超值大礼!



文化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网站简介 | 用户注册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中文阅读 | Richwin | 联系方式 | 帮助信息

Copyright © 1996 - 2001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

北京市电信公司营业局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