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搜索 短信 分类 聊天 导航

订阅手机短信感受新
闻震撼稳居信息前沿
好书酷碟全场打折
新浪首页 > 文学 > 正文

我不做愤青已经很久了

http://www.sina.com.cn 2003-04-28 11:50   新周刊

  文/未来

  和事先造足了声势的年度头号国产大片《英雄》不同,由路学长执导、葛优主演的《卡拉是条狗》几乎是默无声息地就突然杀入了媒体和观众的视野。一夜之间,卡拉狗似乎也水到渠成、顺理成章地触动了一直以来潜藏在每一个普通人心中的草根情怀。

  走进电影院看卡拉的人不得不承认:在此之前我们都很难想象会在影院里看到如此贴近现实的展示,而导演在尽量压缩自我中竭力达到的那一种冷峻客观也特别令人惊异,毕竟,路学长曾经是情绪分外饱满的第六代导演之一……

  我访问路学长已经是《卡拉是条狗》全国公映数天之后了,面对铺天盖地的各类评论和观众们直接而迥异的反应、回馈,路学长只是从容、淡定地说:"对我而言,这部片子是达到预期目标了。"

  平民就是主旋律

  的确,了解了这部片子的前因后果你就会发现:这压根儿就不是情感澎湃、意气用事的那一类"为小人物立传",早在确定了要拍一部中低成本的平民题材的片子开始,路学长、一向以商业嗅觉灵敏著称的冯小刚(本片监制)和影片投资商就已经经过了较为严密且相当合乎商业操作规程的调查论证。"影片看似在找狗,其实是在寻找一种精神寄托。寻找的曲折和复杂是一个小人物生活的弦外音。"冯小刚的这一席话屡被引用,也给全片定下了某种基调,冯小刚更直白地表示在他看来没有什么题材比卡拉更加主旋律了,毕竟它所针对的就是大多数平民百姓的切身生活。一贯看重观众的路学长,也把这个片子清晰地定义为:对一般老百姓有亲和力,让喜欢动脑子的人有自己去想去琢磨的余地,让喜欢听故事的人也能看到紧凑的情节。

  这是中低成本的制作,同样是因为片子的成本问题,所以它前期的宣传投入也不大,难怪路学长自己都对于一众媒体自发自觉的亲睐多少感到了一点意外,他说:媒体能这么重视已经很足够了。而当媒体还在一厢情愿地热烈讨论所谓"平民情怀"的时候,路学长也说了:我就是想给观众一些不同的东西。我最初拍片子的时候,更多的是关注自己内心的一些东西,但人不可能老拍自己的经历。有时候回头审视也看出自己的"小"。也许是自然规律,人在慢慢长大后,就觉得能不能抓住身边一个人,问他一点什么,没准他能说出特让你感动的事。

  无话可说也是对的

  据说卡拉一片中的"老二"就是用路学长的一个亲戚作为原型,而看罢了这部描写客观现实的电影,我却只有无话可说的感觉,或者说只有触动没有感动。有人甚至更为苛刻地评论说:《卡拉是条狗》基本上就是《东方时空》式地"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而所有这一类的现实描摹,从讲述开始,一切也仅止于讲述。

  把这个感觉原原本本告诉路学长的时候,他愣了一愣然后说:片子放映以来观众的反应相当热烈,有人喜欢得不得了,也有人讨厌得不得了,有一个观众就说,老二找狗的过程就活像他在北京给老婆办户口,特别有共鸣……不过,不同的人感觉不同,所以,无话可说,也是对的--忍不住就想到了同样将视角放在一众小人物身上的杨德昌,在杨德昌的片子里从最早的《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到他年届四十时拍摄的《独立年代》,多少年来一点也不曾改变、一点也不曾减退的都是他对每一个小人物深入根底的理解和体恤,以及由此而来的深深的悲悯。

  一个温暖,一个冷峻,这样的区别还让我联想到《圣经》里的说法:我若能说万人的方言,并天使的话语,却没有爱,我就成了鸣的锣,响的钹。当然了,对待所有国内的在体制下求存的导演,我们总是无法苛刻,路学长也说:看一部片子我们到底要找些什么呢?我只能讲,对于一个了解中国的现实、了解中国的电影史、了解普通中国人生存境遇的人来说,他们能够明白这部片子--仅仅是因为这部片子存在而就能有的不言自明的意义。

  回到片子本身,路学长并不喜欢"老二"这个人物。从片子里特别设定的"儿子"作为一个反叛角色、作为另一个新的参照系统的存在到细节里渗透出来的对"老二"自身种种劣根性的反思,他都是希望通过这些来全面提升全片的力度。面对另一些关于此片"只是纪实"的说法,路学长也并不掩饰他的反感,他坚持认为:《卡拉是条狗》是剧情片,作为剧情片它的整个叙事结构是经过精心组织的,故事也是富有张力的。之所以有强烈的纪实风格,只是因为用平实熟练的语言去讲这样一个故事,比用花哨的技巧更好。

  苍白的愤青

  不管怎么说,在路学长那里没有任何热切的自我辩解,除了一句最简单而笃定的"我有我自己的法则",路学长最有意思的一个说法就是:这些年,我越来越觉得愤怒无济于事,倒显得很苍白。就像你碰到一个人,还没怎么着就跟人急了……

  在路学长的电影处女作《长大成人》1998年正式放映时,他就和他的同班同学王小帅一道被公认为电影圈儿里有名的愤青,而许多人之所以对他们满怀期待,也是因为他们饱满得触势欲发的激烈情绪似乎就是能给中国电影不断带来全新的冲击,也能不断刺激着许多人在生活中日渐粗糙麻木、冰冷僵滞的神经。在充斥银幕的温吞和矫情里,愤青的角色意味着狠狠的真实和力量,意味着电影的思想叙事的可能,意味着某种永不妥协的自我表达。

  2002年秋天,我在深圳的一个场合里采访了《十七岁单车》之后的王小帅,他对我说他渐渐地觉得前些年的状态完全是靠情绪支撑,电影不能解决哲学的问题,而现在他更相信"无为即有为"。拍了第三部片《卡拉是条狗》的路学长也回归了平静,他说:愤青只是一个阶段,走过了就不可能再回去。

  是的,他不做愤青已经很久了。


新周刊网络版第152期 专题


新 闻 查 询
新浪个人家园全面升级,买一送二超值大礼!



文化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网站简介 | 用户注册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中文阅读 | Richwin | 联系方式 | 帮助信息

Copyright © 1996 - 2001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

北京市电信公司营业局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