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传承人——朱小和

传承人——朱小和
2018年06月07日 17:10 新浪文化

  导语:“年华易老,技·忆永存——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成果展映月”,主办方为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国家图书馆,这是我国首次举办的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为主题的专题影展,也是对首批抢救性记录成果的公开检验。

  [传承人介绍]

  朱小和,男,哈尼族,1940年9月出生于云南省红河州元阳县攀枝花乡硐蒲村。生长在哈尼莫批(哈尼族祭司)世家的朱小和,从记事起就跟随祖父出入演唱场所,并很快精熟了哈尼族主要的古典诗歌。他的演唱吐字清晰、唱腔圆润,富有强烈的感染力,成为名满元阳、红河、绿春、金平等县的著名歌手。

  1995年,朱小和荣获第二届云南文学艺术创作奖一等奖。2002年,被云南省文化厅、云南省民族事务委员会命名为“云南省民族音乐师”。 2006年,被云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授予 “从事文艺工作五十周年以上艺术家”称号。 2007年6月,朱小和被国家文化部评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四季生产调代表性传承人。

  [项目介绍]

  四季生产调是著名的梯田农耕生产生活经验的总结。哈尼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们将这些经验总结提炼为通俗易懂的歌谣,用口传心授的方式,在火塘边、酒桌上、或在田边地脚一代代传承,使哈尼农耕生产生活一直延续千百年,并成为这个民族独特的文化现象。  

  在四季生产调演唱中,歌者以冬、春、夏、秋四季分类,演唱每个季节的气候特点,以独特的物候历法和人们在物候历法的指导下,需要从事的梯田农耕活动和相关的风俗活动为主,系统介绍了人们如何犁田、耙田、打埂、栽秧、锄草等生产知识,是指导哈尼族梯田农耕为核心的生产生活的百科全书。

  [拍摄手记]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四季生产调代表性传承人朱小和抢救性记录工程于2015年5月26日开展,到2017年12月15日才完成所有拍摄工作。采集的原始素材包括口述速记稿4.7349万字、视频84小时、音频7小时、图片390张,内容包含了传承人生活的环境、文化空间、技艺、绝活、师承、传承人口述、专家访谈等,做到了对传承人及其项目的特色展示。

  为完整记录传承人朱小和在一年四季中开展的所有传承活动,拍摄团队先后在元阳的攀枝花乡洞浦村、新街镇爱春大鱼塘村、猛弄司署等地,从传承人生活、工作环境、社会关系、技艺水平、传习活动等多视角切入,展开“刨根问底”的挖掘采访和“细致入微”的跟踪拍摄。由于四季生产调涉及梯田农耕的劳作场面,为更直观地展现这些场面,年近八旬的朱小和主动卷起裤脚、扛起锄头,亲自下田示范如何打埂、耙田、除草等生产生活技能,在场的人无不为朱小和这份赤诚之心所感动。就是因为朱小和老人家尽心尽责地配合拍摄,我们才能获得很多珍贵的镜头,并为此次抢救性记录工作划上圆满的句号。

责任编辑:谭文娟 SN199

新浪新闻公众号
新浪新闻公众号

更多猛料!欢迎扫描左方二维码关注新浪新闻官方微信(xinlang-xinwen)

图片故事

新浪新闻意见反馈留言板 400-690-0000 欢迎批评指正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2675637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1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